下一篇4 2014年5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降准之后 有多少资金可以重来
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近千亿 金融支农仍需多点发力
胡莹洁

   一石入水,涟漪四起。

    三周之前,央行宣布县域农商行、农合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此前这一度被认为是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重要信号。然而对农村金融从业者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和种种疑虑都要实际得多。

    定向降准的政策意图是否仅仅剑指金融支农?本轮降准究竟可以释放出多大的资金量?这些资金能否全部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哪些因素有可能影响到降准的实效,让金融支农力不从心?

    金融支农,这个中国金融改革最薄弱而又关键的一环,让“定向降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调控政策,也多了些复杂而艰辛的意味。

    降准背后的真实意图

    定向降准不是货币政策的宽松,而是金融支持农村的重要步骤。

    业内有观点认为,除了支农的意图之外,定向降准更有另一层深意:防止县一级地方融资平台发生违约。审计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达17.89万亿元。“在房价下跌、资金趋紧的情况下,县域地方融资平台是最有可能出现违约的。”有媒体分析说。

    “释放出的多余资金的确可能拿来救急,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专家指出,目前农商行和农合行的存款规模约8.5万亿,如果按照降准0.5个到1个百分点算,释放的资金量约500亿至1000亿元,即使是降低2个百分点,也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金额。

    因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对县域农商行及农合行定向降准不是货币政策的宽松,而是金融支持农村的重要步骤。”

    “这从降准的对象即可看出。”他指出,尽管全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但是由于县域地区更接近农村,经济发展也更偏向农业生产方面。因此,降低县域农商行及农合行的存准率,释放出的资金才能更多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达到支农支小的目的。

    他的这一观点代表了业界的普遍看法。

    “此次定向降准,是为了增加农村信贷供给。”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同样如此分析道。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降准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金融稳定。西部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认为, “目前由于信贷紧缩,一些企业的资金流中断,进而引发的都是民间非法集资,发生地点都是三四线城市。”所以,降低县域农商行的存准率,释放出资金,可以缓解县域资金紧张状况。

    降准之后的隐隐担忧

    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机构的存准率给与一定的弹性空间,应该更能放大支农作用。

    无论对此次定向降准如何解读,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目的。

    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该省预计释放资金超过60亿元,将重点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龙头农企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