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福建省晋江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2年,从当初简陋的土坯房到现代化的供销大厦,这个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供销合作社人质朴的为民情怀。创新服务机制,办起了“不打烊”的农资超市,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数十年坚守阵地不动摇,维护社农利益,将根基深深扎进农村,用供销合作社情怀温暖农民;接力赡养孤寡老人李池池、李抚西,爱心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由衷赞誉。“晋江供销社现象”是供销合作社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化改革,“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一个缩影。本报自本期始,在“供销情 中国梦”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连续三期刊发“关注晋江供销社现象”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改造自我,服务农民”是供销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农村分工越来越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为广大农户提供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近年来,福建省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农资店经营时间,提出:
5月9日午夜,福建晋江安海镇的居民已经进入沉沉的梦乡,而鸿江西路上的安海农资超市却灯火通明,前来采购的菜农络绎不绝。
这个农资超市是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的农资网点,从2008年开始扩大营业面积,为了满足夜里来附近蔬菜批发市场交易的菜农需求,营业时长由一天8小时改为20小时,时间段从深夜10点到第二天下午6点,除了销售农资,还免费为农民提供机械修理、农作物病虫害咨询等服务。
这种“不打烊”的服务深受农民欢迎,也使供销合作社真正走进了农民心中。
昼夜不休便生产
安海农资超市紧邻安海蔬菜批发市场,这个市场每天有50%的蔬菜要被运往厦门,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商贩和菜农的交易高峰通常都在半夜。每天晚上,500多户菜农在这里交易,卖完菜后能顺路拉回需要的农资产品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老高,算算多少钱?”凌晨1点钟,刚在蔬菜批发市场卖了500斤空心菜的菜农陈景民,顺道转到农资店买了5袋复合肥。农资超市负责人高永立送走陈景民,又一头钻进肥料堆里。“从晚上10点到现在,我还没沾过凳子。”每个深夜和凌晨都是高永立最忙碌的时间,不仅要帮菜农抬肥料,解答前来咨询的菜农的疑问,还要忙里偷闲整理账目。
“农资超市自从调整营业时间后,7名员工实行两班倒,让销售和服务都跟着农民的需求走,围着农民的时间表转。”高永立说,“虽然辛苦点,但一想到方便了菜农,辛苦点也是值得的。”
高永立是晋江供销合作社的老职工,卖了三十几年的化肥,什么菜苗用什么肥,他都一清二楚。“供销社的化肥用着放心,主要老高懂得多!”陈景民买肥料前经常要咨询高永立用什么品种,对症下药后产量有了明显提高。菜农对高永立的信任不仅因为高永立是个肥料“行家”,更因为他们信得过供销合作社这个老招牌。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安海农资店销售的商品,都始终质优价廉,绝无假货。高永立告诉记者,在这个500平米的农资超市里近2000种商品全部从晋江市农资公司直接进货,避免“多手转卖”,从而确保农民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货真价实的农资产品。
打破条框强服务
安海农资超市不仅在经营上为农民着想,还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生活服务。在晋江种菜的农民有90%都是外地人,他们大多数来自广西、安徽。常年在田里劳作的菜农在田间地头盖上个石板房,就算安个家。这里没有自来水,快递也无法到达,生活极为不便。
晚上11点,记者注意到,菜农张文保将三轮车开到超市门前,并没有着急进门买肥料,而是拿出两个大水桶,打开门口的水龙头开始接水。张文保感慨:“家里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靠农资超市的这口井了!”原来,早在2008年,高永立为解决菜农生活用水问题,专门打了这口井,免费供水至今。
不仅如此,农资超市还成了菜农们邮寄物品的收发点。因快递无法送达田间,最初,几个菜农让家人把东西寄到农资超市,渐渐的,把东西寄到超市的菜农越来越多,农资超市便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快递中转站。无论是至关重要的户口本,还是普通的衣物,统统都寄到这里。从高永立的内心来说,他觉得转交给农民的不只是一本户口本、一包衣服,更是供销合作社人与农民血脉相连的信任和亲如一家的情谊。
在高永立的心里,菜农早已成了他的朋友。每天晚上,农资超市门口的桌子上都会备有一大壶已经泡好的菊花茶和两包香烟,这些都是高永立为他的菜农朋友准备的。
几天前,广西的一个菜农出了车祸,接到电话后,高永立凌晨1点开车将菜农送到了泉州医院,并且垫付了住院费用。送菜农去医院看病已成了高永立的工作之一,至今为止,他免费为菜农出车30多次。“农民信任你了,你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帮农民兄弟的忙,高永立从未犹豫过,更没想过要回报,这与他三十几年一直战斗在供销合作社最前沿有直接关系。只有得到农民的信任才能服务好农民,这是他这个老供销人始终不渝的信念。
轻利重情赢信任
以市场最低价供应农资,切实减轻农民生产压力,一直是安海农资超市的经营理念。为坚持这一理念,安海农资超市在成立最初的两年时间里,整整亏损了15万元。面对巨大的经营压力,如何才能扭亏为盈,高永立他们首先想到策略不是涨价或者降低服务标准,而是在内部管理、成本控制上挖掘潜力,最终实现了社农共赢。
现在农资超市的商品依然是明码标价,菜农从不担心在这儿买东西会吃亏。广西菜农梁友春买肥料、农具花了850元,他爽快地付了款,一点讲价的意思都没有,“都对比过了,这里最便宜”。农资超市平均每天能卖出100包左右的肥料,除去人工成本,盈利微薄。即便这样,农资超市的员工个个都是精神饱满,面带笑容解答农民的疑问。梁友春感慨:“在这里,即便你咨询半天就买几块钱的东西,老高他们也都是笑脸相迎,在别的地方可不一定有这样的服务。”而超市的员工则说,农民与我们本是一家人,家人见面哪有疏远之理。
“供销合作社业务的好坏从不是以盈利多少为首标准,而是把农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即使不盈利,农民有需求供销合作社也要做。”高永立说:“赚农民的钱要对得起良心。”
困境中坚守理念,成功后不忘初衷,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通过这种始终如一的行为得到了落实,信任是农民给予安海农资超市最为宝贵的认可。
安海农资超市是晋江市供销合作社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本质体现,更是晋江市供销合作社在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主渠道上取得的实质性突破。新时期,许许多多的供销合作社人正在像高永立一样,努力顺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容,提升为农服务水平,供销合作社的价值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才得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光芒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