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5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凤冈人的坚守
——记者眼中的凤冈现象(下)
□ 本报记者 安明霞

    做起一个产业来,需要时间与耐力!对于发展缓慢的茶产业尤是如此。贵州凤冈茶产业从起步到今天,历经10年,也仅仅在种植、生产方面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而对于市场推广、品牌打造才刚刚起步。茶产业绝对是考验政府和企业耐力的一个产业,而凤冈县政府和企业经受住了这份考验。

    2005年以来,凤冈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把发展茶产业作为该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县上下齐心协办开始种植茶叶。这一时期,以县委书记王贵带领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集中精力谋划如何种好茶,做好产业规划。2011年,调任凤冈的县委书记覃儒方接过接力棒,继续将凤冈茶定位全县的主导产业。尽管凤冈茶产业在全县的税收比例中很小,但这是一个关系全县农民一半人以上的生计产业,覃儒方在多次会议中提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最担心的是茶农的茶青能否卖出去,而这需要一批有实力、上规模的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的坚定与坚守,给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在凤冈,记者见到了几位企业家,这些年来他们并没有赚取太多的钱,但他们始终坚持下来,是凤冈茶的前景和责任让他们坚守了这个产业。

    吴侨军,贵州寸心草茶叶公司总经理,他本来是福建晋江人。 2008年,吴侨军在凤冈收购了老茶场,注入上千万的资金,这个脚上沾满茶场泥巴的大老板和凤冈一样,渴望聚集一批懂茶、悟茶、能够做出好茶的技师。就像金庸小说里寻秘籍、找高人一样,吴侨军颇费周折。他“N顾茅庐”去福建武夷山,找到有几十年经验的茶叶师龚洪周,希望他“出山”。60多岁的龚师傅,生生被执拗的吴侨军打动了。一年里,老人接了100多个吴侨军“骚扰”电话。吴侨军甚至早早给老人定好了机票,把老人“劫”到贵州。

    老茶师走进凤冈县田坝村的茶场一看,动心了。

    “这里空气好、温差大、生态好、茶叶肥厚。”

    “这里茶树都是壮年期,能出好茶。”

    “这里是中国唯一集锌硒有机于一体的原生态健康茶。”

    龚师傅赞不绝口,他把样品专程带回武夷山的茶叶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氨基酸高出普通茶叶两倍,各种微量元素都很丰富。龚师傅把自己做的凤冈茶叶带回武夷山,让挑剔的同行品尝,很多同行说“这比福建茶叶还好喝”。这让龚师傅对凤冈茶信心大增,凤冈茶缺的就是“名声在外”。

    龚茶师一趟趟来凤冈,觉得自己应该用手艺把凤冈茶带出去。“我都60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向记者感叹。

    他还问吴侨军,“你有实力撑下去吗?做茶叶,没个好几年,品牌出不来”。他想好了,如果老板没有坚守,只想“速成”,给他年薪100万也不干。最后,龚师傅带着老婆和一个助手,落在了凤冈。

    如今,在贵州高速公路上,簇绿油油的茶叶广告牌到处都是。这株寸心草还“长”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地,全国开了200多家专卖店。精明的吴侨军,不仅坚守了这么多年,而且准备开店开到500家。

    凤冈县委、县政府一直态度坚定:每一家坚守的茶企都是凤冈的财富。仙人岭、浪竹是凤冈本土品牌的代表,掌门人孙德礼、陈仕友都是地地道道的凤冈老茶农。孙德礼1995年毁掉地里的药材换种茶叶,20年间他一直相信不亲自盯着茶园、不和茶园里劳动的父老乡亲在一起,就做不出上好的茶,种茶园、做加工、建基地、搞营销、开农家乐做茶旅一体化产业,每一步,孙德礼都扎扎实实。

    “我家的茶叶发展史,就是凤冈的茶叶发展史。”孙德礼说,最近10年,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不再把散茶卖到沿海地区了,“2007年以后出来的茶都是‘仙人岭’品牌,全标的是凤冈锌硒茶。”

    他坚信,卖得出去的茶才是名牌,能从市场赚到钱的是好品牌,如今,他有这个自信,“纳税大户就是我的证明。”

    而站在荒野中守着自己一千多亩茶园的陈胜建,是外来的生意人,他的茶叶有一个豪气的名字——野鹿盖。在凤冈县土溪镇一个名叫野鹿盖的山头,种植的茶树就像野生成长的一样,枝叶伸出碍眼的旁支,脚下长满各种杂草。陈胜建认为只有对原生态进行保护,才能种出真正的好茶。虽然目前只是一个拥有上千亩茶园的小商人,陈胜建却梦想打造像波尔多红酒一样闻名于世的茶叶品牌。

    他摸索出来一条独特的有机农业之道:发展农业土地是最重要的,而农民必须是主体。茶叶圈子里很多商人私下也对他赞不绝口:“他是个真正种茶叶的。”还有茶客表示,自己只喝野鹿盖的茶,“最重要的是放心,肯定是有机茶”。当年来茶园帮忙的浙江师傅,起初还带着龙井,如今也改喝野鹿盖了。

    陈胜建显然更有野心。“我要把野鹿盖做成茶叶中的路易·威登!”

    凤冈县相信,这些坚守着的企业各有各的经营之道,都是“凤冈锌硒茶”这一品牌的重要支撑。

    凤冈县委书记覃儒方说,茶叶改变凤冈不仅要成为一种理念,一个梦想,更要成为一项行动。他坚信,再过十年,一个因茶叶而有话语权的凤冈,一个因茶叶而改变的凤冈,一个因茶而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凤冈就会展现在世人眼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