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守住阵地再出发

本报记者 王敏 驻福建记者 林小瑛

陈埭庄稼医院的医生洪德俭在农民唐国旗的白菜地里查看虫病。 蔡文彬 摄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改革,是供销合作社别无选择的课题。但不论怎么改,为农服务的传统不能丢,为农服务的阵地不能丢!正是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福建晋江供销合作社始终坚守在为农服务第一线。因为坚守,13个基层社的资产得以保留并发展;因为坚守,为农服务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正是这样一种信念的支撑,晋江市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服务的征途上攻坚克难:

    2014年5月10日,一场春雨过后,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的福建省晋江市风轻云淡,青阳新大街上车来人往,放眼望去,一幢大楼顶端醒目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在骄阳下熠熠生辉。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晋江市供销合作社原主任洪肇战,站在青阳供销合作社门口,指着周围生意兴隆的服装店、手机卖场、家电中心自豪地说:“你看,这些店面都是供销合作社的,也是这条街上最像样的建筑了。”。

    晋江市供销合作社有13个基层社,几十年来,无一失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经营也曾举步维艰,矛盾问题频出,但晋江供销合作社人始终坚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面对严峻的形势,他们阵脚不乱,思路清晰,在改革的路径和策略选择上,他们不是丢弃现有阵地,另谋他路,而是主动调整自身体制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牢牢坚守在为农服务的第一线。最后,资产没有流失,经营规模还日益扩大,创造了一个逆境重生的奇迹。

    坚守阵地  对事业负责

    “供销社的好日子又回来了!”看着供销合作社大大小小的门面,洪肇战很自豪,他不仅保住了供销合作社的阵地,而且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供销合作社已经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想起90年代为了守住资产所付出的努力,洪肇战觉得值了。

    上个世纪80年代是晋江供销合作社最辉煌的时期,一方面是国营商业的好助手,一方面收购农副产品,为社员群众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成为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当时的晋江供销合作社人员超过2000人,一年最多创造近500万元的利润。那时,晋江供销合作社的员工都为自己身为供销合作社人而自豪。而80年代末,晋江市个体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初露头角,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的利润出现连年下滑。

    “当时发工资都成了问题。”洪肇战说,看到其他一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开始变卖资产,买断职工工龄以维持生计,洪肇战虽然理解但内心早已笃定:“不管怎么样,晋江都要守住阵地,让职工有饭吃!”他认为供销合作社陷入低谷是一时的,亿万农民需要这个组织,供销合作社有阵地、有网络、有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服务。但是阵地要守住,可以调整思路重新出发。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团结职工,洪肇战首先做出了“三定一包”的维稳决策。即对基层某一个店铺进行人员、经营指标、铺底资金的核定,通过测算向供销合作社缴纳固定的利润,一包3年不变。职工承包门店解决了8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这个政策既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局面,保住了资产阵地,又兼顾了市场的灵活性,职工重燃了对工作的热情,让洪肇战松了一口气。

    局面稳定后,洪肇战针对基层社资产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由于供销合作社的网点都是当地最好的地段,市场经济后,土地价格飞涨,不少人开始打供销合作社资产的主意。当时,东石供销合作社有一个煤场,占地面积15亩,社会上有人意欲高价购买,这对当时的基层社是极大诱惑。洪肇战听说后,立刻赶到东石供销合作社阻止了这场交易。随后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强调以后无论哪个基层社想卖一砖一瓦都要写报告,决不准私自出让土地。“创业难毁业容易啊!”洪肇战感叹,“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第一线,这块阵地如果守不住,供销合作社还谈什么服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坚守资产的晋江市供销合作社人决心调整自身体制,改变经营业态,创新服务方式,二次创业:开设罐头加工厂,收购农民的荔枝、龙眼,实现社农共赢;引进外资办制衣厂,增加利润;1991年,青阳供销合作社办起了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首家超市,进军零售行业……洪肇战等老供销社人以坚守作为改革的策略和方式,让晋江供销合作社焕发出重生的光彩。

    坚守事业  对农民负责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石龟购销站的营业员林道泉,每天凌晨3点出发,晚上10点到家,用一根扁担挑回全村人的生活用品,又用一根扁担将村民的土特产挑到城里卖,来回两趟,往返30多公里,至今在当地说起林道泉,村民依然会竖起大拇指。“供销合作社就是扎根农村的组织,一根竹扁担、一副铁肩膀担着的是农民的需求和期盼。”晋江供销合作社主任蔡水利说,“时代变了,送货工具变了,但供销人诚信、服务、奉献的‘扁担精神’依然在延续。”

    如今,晋江市供销合作社500多名干部职工,传承为农服务的精神,坚持要把扁担挑到底,谱写服务“三农”的新篇章。

    晋江市陈埭镇地处晋东平原,素有“晋江粮仓”的美誉,种粮大户多。为了给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1991年开始,陈埭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庄稼医院,二十几年来不仅坚持坐堂问诊,还经常深入田间无偿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服务。“哪家有几亩地,在哪个地块,都清清楚楚地在我心里装着!”今天已经60岁的庄稼医生洪德俭几乎每天都要去田里帮农民开“药方”。不仅如此,陈埭镇的庄稼医院内还挂着10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标本和30多张蔬菜水稻病害挂图,小小的庄稼医院能有如此多的实物标本实在少见。“农民对病虫害很难表述准确,尤其是外地菜农对病虫的称呼也不相同,有了这些标本,农民很快能辨别自己的蔬菜得了什么病,我们工作的效率也提高很多。”正说着话,菜农丁再生急匆匆走进庄稼医院,指着墙上的一个标本向洪德俭喊道:“地里的大白菜长虫了!老洪,你看,就是这种!”丁再生告诉记者:“看图说话不会错,庄稼医院可帮了农民大忙了!”

    像陈埭镇这样的庄稼医院,晋江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8家。今年4月,晋江市供销合作社还成立了首家农民田间学校,技术人员去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民做业务指导。

    晋江市供销合作社不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还想法设法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吴氏良是晋江市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的一名信息员,每两天吴氏良都会到晋江市各个农贸市场采集物价信息及当季蔬菜水果的需求量,回来后录入信息网以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像吴氏良一样的信息员在晋江有230个,基层信息服务站18个,村级信息服务点19个。2013年信息服务中心促进商品成交近2295万元,指导商品销售2315万元,成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

    如今,晋江市供销合作社有农资、蔬菜果品、储运、土产日杂4个直属公司,已成为服务当地农民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008年,晋江市供销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经历过坚守的不易,如今的晋江供销合作社人更加珍惜坚守之下的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