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家文化”将是我们应对竞争的“软实力”。总结十年来的改革发展经验,展望“下一个十年”的创新发展路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唐忠民强调,“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企业文化刻不容缓。”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正面临诸多挑战: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给信贷投放和风险防控带来考验,金融脱媒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因素为农金机构经营发展带来压力。面对激烈竞争,打造具有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和必要。
“未来十年,‘家文化’将是我们应对竞争的‘软实力’。”总结十年来的改革发展经验,展望“下一个十年”的创新发展路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唐忠民在接受《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刊记者采访时强调,“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企业文化刻不容缓。”
2014年5月20日,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十周年纪念日。回首过去十年,作为全国首批改制的8家试点单位之一,历经十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成功实现“低谷腾飞”,一举蜕变成为经营机制最活、决策链条最短、普惠金融服务贡献度最大的地方“金融脊梁”。
而展望未来十年,对于如何通过打造“家文化”,并以此引领吉林农信踏上新的征程、向更高远的目标进军,唐忠民已了然于心。
“大胜”之思
“小胜靠智,大胜靠文化。”不断反思的同时,唐忠民心中那个揣摩良久的答案也越发明晰起来。
“(吉林)省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希望继续改革创新,为全省‘三农’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儒林”
在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唐忠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之际,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吉林省省长巴音朝鲁分别就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十年来的改革、发展以及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付出与努力,作出重要批示,不仅给予了高度肯定,而且也提出了新的期望。
在地方政府的肯定与期望声中,记者发现,吉林农信已发展成为吉林省内“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不仅如此,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据,更是客观地记录着吉林农信的“低谷腾飞”:
截至2013年末,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3155亿元,是十年前的7.6倍;各项存款2113亿元,是十年前的7.4倍;各项贷款1375亿元,是十年前的7.1倍;拨备前利润47.5亿元,较十年前增加48.8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是十年前的30倍;不良贷款率11.6%,较十年前下降31.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5.6%,较十年前增加24.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65.4%,较十年前增加64.6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拨备前利润、上缴税金五项指标均在全省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位。
“这几年我们在市场上已经做大,但为什么没有做强、做优、做精?”站在改革发展十年的高起点上回望,吉林省联社理事长唐忠民在为全辖所取得的“赫赫战果”而欣慰的同时,思虑更多的,是关于农信发展的“下一个十年”的问题。
“小胜靠智,大胜靠文化。”不断反思的同时,唐忠民心中那个揣摩良久的答案也越发明晰起来。
“家文化”战略
“在传承传统‘家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家’以新的文化内涵。”
“打造吉林农信的‘家文化’,就是打造吉林农信的‘软实力’。这将是我们发展的灵魂和成功的原动力。”唐忠民强调说。
“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 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成因、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与众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该选择怎样的企业文化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照搬模式。因而,挖掘农金机构自身魅力,打造属于自己企业文化尤为重要。
经过一系列的深入调研与思考、总结与提炼,唐忠民将吉林农信的企业文化归纳为“家文化”。
对于选择打造以“家文化”为主体的企业文化的原因,在唐忠民看来,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方面来看,“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同时,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延续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家文化”的凝聚和传承作用。
而从微观方面而言,其一,农信社最早成立的起源,是以家庭为主;其二,农信社服务的对象——农民,多以家庭为借贷关系主体;其三,无论是省级联社,还是辖内的各行社,都是一个家,农信社欣欣向荣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员工的“以社为家”。
“在传承传统‘家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赋予‘家’以新的文化内涵。”唐忠民强调说。
他告诉记者,吉林农信“家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和谐、责任、传承、感恩、奉献、价值;家风是明德崇实;家训是履责奉献;家规是勤廉守法;家誉是感恩传承;“家文化”的目标是家有所居、情有所寄、责有所规、业有所兴。
“吉林农信‘家文化’的核心,就是让每一名员工都从雇员身份真正转变为企业的主人。”唐忠民补充道。
为“梦”护航
“吉林农信的‘家文化’将成为我们追梦的动力之源,行社创新的发展之源,员工的幸福之源。”
“吉林农信梦,就是社社变商行,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唐忠民向《农村金融》周刊解读道,“县级行社梦是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成为对外有竞争力,对内能承载员工梦想的省内一流金融企业;员工梦是有尊严、有钱挣、有事干、有成长,能够在吉林农信大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博得出彩的机会。”
中国梦,农信梦。立足在十周年的发展节点眺望未来,唐忠民向记者讲述了扎根在25000名吉林农信人心中的共同梦想。
“全省农信人正从‘德、勤、俭、人、责、和’六个途径入手打造‘家文化’,为实现我们吉林农信人共同的梦想奠定基础。”唐忠民说。
梦想,并不遥远。在实地采访过程中,记者仅通过“和”便触及到了吉林农信“家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实践中,为推动县级行社的改革发展,吉林省联社在“鼓励县级行社以自我达标改革发展为主,成熟一家、组建一家”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富帮穷”改革战略,同时借助县级政府的政策,以“时间换空间”,让先期组建的农商行全资并购落后的县级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推进产权改革的创新模式。2011年,在省联社的指导下,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并购吉林长白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组建为长白山农村商业银行。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吉林省政府的高度肯定。2014年初,吉林省联社又组织实施了“结对帮扶”工程,建立了整体推进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莫道征途多险阻,宏图再展上高台。”展望未来,唐忠民信心满怀,“吉林农信的‘家文化’将成为我们追梦的动力之源,行社创新的发展之源,员工的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