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快速的价值被过度放大,但其实,公众对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的期待却更加强烈。
《走过西藏》是我期待已久的一本书,买来激动地刚看过开头,就被我搁置在床头边,因为工作太忙,回家后也无暇再翻开过。
周末收拾房间时,又看到了床头那本被我冷落多时的《走过西藏》,纠结的我几次想把它收回书柜,但总是心有不甘,“一定要把你读完!”就这样,至今它依旧在我的床头边上安静地躺着。
一天晚上,忙完了工作准备休息时,我自然地拿出手机翻看着微信的朋友圈里大家分享的各种消息,在微博里转发着自己认为不错的专业知识和有趣的内容,都看过一遍后,把手机放到床头柜上时,又一次看到了那本已经落上灰尘的书。
一瞬间,突然发现,在我忽略这本书的日子里,却一遍遍地翻看着微博,无数次地阅读、转发着微信,而那本《走过西藏》却被书签一直停封在了第99页。
难道读书看报的年代只能成为回忆?我们每天都沉浸在网络新媒体的包围之中,在信息的轰炸中平复着焦虑的心。
作为一名纸媒从业者,我不禁感慨,在网络时代,我们的纸媒需要坚持什么?
“这句话放在这里不合适。”“这里应该是逗号。”“你觉得标题与内容吻合吗?”这些话在我们的编辑部里,每天都要被无数次地重复。我们绞尽脑汁地去构思、面红耳赤地在争论,只是为了让读者能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这就是我们的坚持——内容才是产品,而编辑、记者则是纸媒最宝贵的资源。
记得一次,我们在转载某官员的文章时,发现文章中出现了一个细节上的错误。在查看了几乎所有的网络转载文章后发现,这个错误未经任何修改,在网络上被海量转发。
为了修改正确,编辑认真查找核对,几经核实确认,最终修改为原文的正确内容。而至今,许多权威网络媒体上依旧刊登着这个错误的内容。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着每天看书、读报的老习惯,我总觉得,印刷在纸面上的内容才是精华。”一次采访中,一家农商行的董事长这样对我说。
信息时代,快速的价值被过度放大,但其实,公众对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的期待却更加强烈。
擦干净封面上的灰尘,我捧起书,翻到了书的第99页。一个星期后,我读完了《走过西藏》,郑重地把它放到我的书柜中。
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