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0日,是铭刻在每个吉林农信人心中的日子,作为全国首批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省份,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
历经十年改革发展,吉林农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三年,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资产规模、创利水平、纳税能力等主要指标翻了一番,用三年多时间再造了一个吉林农信!
过去十年,吉林农信经历了怎样的改革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吉林农信又承载怎样的梦想扬帆远航?
今天,让我们回到十年前,沿着吉林农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历程,通过一个个踏实的脚印,再现吉林农信改革发展的恢宏画卷。
半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生存发展步履维艰。坚韧不拔的吉林农信人,一直努力寻求着适合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道路。
寻路—明确发展方向
2003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争取下,吉林省享受了首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政策,如一缕春风涤荡着、一场春雨润泽着广袤的吉林农村大地。省联社承担起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吉林农信有了自己的“家”。
吉林农信人在发展中不断探求一条适合自身改革发展的道路。2010年,省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上届班子积极探索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接过“接力棒”,实施了“产权战略”,明确了股份制、市场化的产权改革方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足自身,多策并举,全力推进县级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吉林省联社理事长唐忠民说:“改革是吉林农信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红利。要通过产权改革,将吉林农信逐步建成资本充足、运营规范、内控严密、效益良好、具有系统完整性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改革—加快发展步伐
改革需要统筹规划。全省50家县级行社经营基础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2013年,吉林省政府拨付专项改革资金,省联社按照改革方案统筹规划使用,确保改革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改革需要创新突破。2011年,在省联社的指导下,九台农商行并购长白山农信联社,同步组建长春农商行,今年初,省联社组织实施了“结对帮扶”工程,建立了整体推进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改革需要克难攻坚。到2013年末,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率按可比口径下降了18.64个百分点,为吉林农信快速推进改革创造了条件。各县行社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性存款,银政合作不断深入;全省农村信用社通过“政府扶持、监管指导、并购重组、溢价引资”等综合手段,累计吸收社会资本33.9亿元,争取市县政府配套扶持资金3.5亿元,消化不良贷款13.8亿元,弥补亏损挂账5.6亿元,为推进产权改革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吉林农信已经组建了16家农村商业银行,另有4家预计年末挂牌。已组建的农商行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九台、榆树农商行被银监会评为“标杆银行”,得到中国银监会充分肯定。
提质—夯实发展基础
吉林省联社李世杰主任强调:“加快机制建设,建立有效激励和严格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是建设现代银行重中之重,其核心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关键得靠市场化手段。”
明确职能定位,做实县级总部。吉林省联社寓管理于服务,按照“大系统、小法人”体制特点,着力打造大服务平台,有效发挥省级平台服务和风险管理职能,强化中后台功能。
完善考评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薪酬制度。县级行社在吉林省联社的指导下制定三年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把经营效益指标、资产质量指标、风险指标和进步度指标全部纳入考核体系,建立完善了持续健康的经营发展机制。同时,坚持正向激励,推进薪酬改革。
创新用人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县级行社的高管产生要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考核、公示、试用、考评等一整套程序,对高管的思想素质、工作经历、业绩贡献、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
建设流程银行,创新业务运营模式。吉林省联社加强规划设计,分阶段实施,突破重点、难点,有序推进。2013年,重点推行以业务流程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推动了经营活力、内在动力、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