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之前所期待的那样,此次闽南之行,收获超出预想。我在领略闽南旖旎绮丽自然风光的同时,文化和人文的力量使我重新站在高处放眼人生远处的风景。
南安是何地?侨乡泉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也。那日傍晚,去南安会议所在地报到,心情大为改观的我面对东道主反客为主:“欢迎来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故里南安。”幽默既出,气氛欢跃。主人坦言,南安虽没出安南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但人杰地灵的南安素有“诗国”之誉,有历史上欧阳詹、朱熹、郑成功等文化名人因在高盖山留下无数名篇佳什而取之并沿用至今的地名——诗山,也有享有“中华第一诗村”美名的贵峰村。
徜徉在南安这座诗的王国里,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南安独特的文化魅力。那天,当我们一行人虔诚地走进贵峰诗村这座诗的伊甸园时,禁不住为这群庄稼汉攀登精神高峰的唯美追求和勇气而击节赞赏。在沿海地区商帆竞发,商品经济潮涌大江南北,文学尤其是诗歌文学少人触摸之时,贵峰诗村的出现,为暗淡的诗坛带来一抹清亮。
于我而言,游览贵峰诗村,多了几分亲近。贵峰诗村5000余人,清一色王姓。据传,贵峰村王姓属于“开闽三王”王潮、王审圭、王审知后裔,明朝初年进入贵峰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印尼爱国华侨王国明先生回故里贵峰村省亲,先生擅长吟诗作赋,认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时代特点发扬光大,遂决定在家乡开办“读诗班”。“读诗班”于1986年首次举行,已坚持近30年。此举使贵峰村诗风日盛,男女老幼浸润其中大受其益。“牧童野老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于今,村里能吟诗赋词者多达千人,并成立诗词理事会和诗社,建有诗亭,村民多人成为各级诗会理事或会员,并在国内及港台、海外报刊上发表诗词,几位诗人在诗坛小有名气。许多中小学生创作的诗词在各种大赛中获奖。1995年贵峰村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为“中华第一诗村”。
我们无法领略贵峰诗村年复一年举办读诗会的盛况,置身诗村,我们似乎多了诗人的想象力,眼前浮现出村里白发老者、粗衣村妇、天真童稚围坐一起用闽南语抑扬顿挫、旋律优美、韵味深长地吟诵诗词。
诗乃高雅艺术。我粗通文字,却不懂诗。平淡的生活也使我向往诗情画意。造访贵峰诗村,并非附庸风雅,与心境有关,我欲在现实的土壤中,寻找激情饱满的诗的种子,期待优雅的诗情在我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诗是年轻者的专利。我们一行4人结伴造访贵峰诗村,饶有巧趣,按出生时间,穿越六、七、八、九四个年代。来自北京的“90后”记者,开朗活泼、清纯可人,举手投足洋溢着青春的魅力。诗样的年华,诗样的心境,诗样的梦想,诗样的追求。我始发现,青春,本身就是一首诗。而生活中的诗情画意需要我们自己创作。
闽南之行,我领略了文化的魅力,人文的力量,友谊的分量。我在饱览南国风光的同时,朋友内心世界的风景使我温暖盈怀。
此行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