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失控“发酵”成颠覆

鲍勇剑

    参观腾讯的人喜欢问“微信”的决策过程,回答很简单:允许失控。像发现青霉素一样,让不经意的“偏差”发酵一会儿。

    像Airbnb.com和推特一样,颠覆模式常常发轫于不经意的机会。它们往往以“弱信号”的形式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有多种形式甚至呈现一个新视角,刺激人们重新整理已经了解的事实。

    颠覆带来生死冲击

    熊彼特的“破坏性创新”到克里斯藤森“创新者的困境”解释了颠覆模式为何带来生死冲击:它从低成本的新技术开始,提供不全面但单项效果明显的产品;对性价比敏感的客户选择消费它的单项效果;在流行中,它不断降低成本,逐步包含新的价值功效;随着规模和深度的成长,它取得结构性的优势,颠覆旧技术,进入高、中、低的客户群;网络通信技术盛行后,颠覆性技术以光电的速度蔓延到所有的行业。

    因为它有摧毁性的潜力,当管理层感受到冲击时,他们往往因为担心没有机会反应而陷入恐慌的心态。

    恐慌特征

    变态决策与常态决策的重要区别在于决策者的心理状态。2011年2月,当新上任的诺基亚总裁伊洛伯宣布变革新策略的时候,他在北京的中国同事已经在纷纷寻找新东家。一旦管理层陷入恐慌的心理状态,他们选择和执行颠覆模式的效果不但打了大折扣,而且助长危机越过临界点,进入无可挽回的溃散过程。

    恐慌心理是颠覆模式决策必须考虑的前提条件。在它的影响下,一般决策者的表现有:缺乏关于决策对象的完整信息;容易放大事件对自己生存的影响;缺少直接判断的依据和指标;容易联系灾难性的后果;容易受专家意见的左右。

    针对颠覆模式引发的恐慌心理有两种管理状态:恐慌激起管理层的“自动驾驶”思维模式,将精力放在业已熟悉的旧业务活动中,力求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法求生存;管理层利用恐慌心理提升组织的紧迫感,调动积极性,为创造新业务服务。

    华为的任正非常用“华为的冬天”来警示管理层需要励精图治。英特尔的前总裁格罗夫也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告诫团队。它们都是管理层善于利用自然的恐慌心理的案例。

    不确定性和实践性

    颠覆模式难以驯服,因为它包含不确定性以及“实践性”(Praxis)。着眼创造不同未来的颠覆模式没有过去时态的反馈。它投射创造性的活动到预想的未来,是未来时态的“前瞻反馈”。这就注定了它包括奈特的不确定性:对小概率事件,必然存在无知的盲点。

    早在1929年,通用汽车公司就参股了波音的前身“福科”,在年报上,通用汽车公司解释说,无法描述飞机的未来,但“通过参股,我们置身空中交通之前沿,有机会深切理解其中的问题。据此,通用则能获取逐步清晰的评估证据,增长判断能力,进而决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

    通用以前瞻性的行动应对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不确定性中包含可创造性。既然颠覆模式的未来不能用常态的线性假设去推导,既然它是一个边做边成形(或边溃散)的“非线性变态”过程,这就是颠覆模式的“实践性”特征。

    双灵活能力

    应对颠覆模式,企业需要具有“开发新地租”和“挖潜旧地力”的双灵活能力。这并不是每种颠覆模式都能为创造者带来“先行者的红利”。

    “网课”(coursera.com)联合来自斯坦福等大学的名教授,试图颠覆传统大学教育。2年过去,它不得不重新寻找和传统大学互补的模式,而非颠覆。借用经济学的寻租概念,用颠覆模式创造新产业犹如“开发新地租”。它需要设计合适的转型过程。

    颠覆模式也不是非得将现有业务“革命”才会成功。同样是书店,发源于大阪的“茑屋书店”(Tsutaya Books)把书店开成文化的庙会,视传统书店消亡为扩张的机会,在全日本开了1400家分店。它成为传统书店利用网络技术强化现有业务的成功案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