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5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农业:“请进来”与“走出去”要齐头并进

□ 本报记者 蒋 祚

 

    5月25日,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提出的“适度进口”,需要国内向国际市场稳定释放粮食进口需求信号,而国内农业“走出去”的步伐应加快、水平需升级。

    适度进口

    保证粮食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一个农村居民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增加20%。到2030年中国会有10亿人口居住在城镇,而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会使中国的食物需求呈现新的变化。据了解,2013年中国的粮食消费达到了6.8亿吨,“从粮食角度来讲,我们的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这就意味着30%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说到,如果我国放弃国际市场,粮食主要依靠国内解决,是无力承受的。

    相关专家认为,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的峰值尚未出现,居民膳食结构调整仍在继续,这就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粮食需求还会继续增长。“我们确立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更加透明,给了国内外一个更加稳定的预期,强调要以我国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同时又明确提出适度进口和科技支撑,特别是适度进口这句话以前从来没有直接写入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从长远看,保障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全体国民能够有一个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粮食进口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要尽可能把中国进口因素对国际市场的冲击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也把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力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叶兴庆同时表示,很多人担心中国粮食进口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影响,而同时出口国又担心中国不进口其农产品,这需要中国的进口需求信号均衡地、缓慢地、有序地释放出来,国际市场的产能也会逐步调动,此举不仅能够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又不至于对国际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走出去”战略

    推进农业跨越发展

    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确立之后,就需要农业“走出去”的步伐和水平与之相匹配。我国应重视市场的走向,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合作共赢。韩俊强调,农业“走出去”,不是简单说就到国外生产便宜的粮食,然后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国内,更重要的是参与全球的农业竞争,扩大农业输出,提升中国的农业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打造中国自己的农业跨国企业。中国农业要参与全球的农业竞争,政府就应鼓励中国企业像国外农业公司学习,提升我们自身的农业管理水平,保证产量质量需要整合整个农业生产链条。传统式的供应链很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买卖双方没有长期合同,没有相互信任,很难发展壮大,成系统的协作和垂直一体化的生产链就需要企业来整合。

    让企业参与到农业中来,必然要涉及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这种情况在东亚非常普遍。张红宇说,在台湾、日本,前些年的政策叫“农地农用农民用”,如今变成了“农地农用全民用”,这种变化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空间。

    谈到农业“走出去”的问题,美国ADM公司亚太区总裁IsmaelRoig认为,中国的农业问题可以双管齐下,在国内增加生产的同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一体性全球市场,这样可以在更长的时间里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中国可以先寻求找到国内的先锋公司,把它变成全球的生产巨头,这不仅会使中国人对于国内消费、对于食品安全更有信心,而且对全球农业也有重要意义,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