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代店(供销社代购代销店。——编者注),一个凝聚着悠长岁月芬芳回忆的地方。
供销社,一个饱含着丰足光芒令人心驰的名字。
如今,那些正步入中老年的人们,提起供销社,都怀有一份深厚绵长而又特殊的情感。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供销社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它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更是保障几亿中国农民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供给的主力军。那时的供销社,精细有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哪家的孩子能进供销社工作,一定叫人羡慕不已。当时有句话这么说:五十年代嫁英雄,六十年代嫁贫农,七十年代嫁军人,八十年代嫁文凭,而女孩最想嫁的是嫁到供销社。
双代店,一个在辞典中已找不到的词语,却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真实存在过,那么华丽耀眼。三四十年前,双代店是农村最热闹的场所,一天到晚挤满了人。尤其是购买煤油等紧缺物品时,队伍能排半里路,那堪称壮观的情景里流淌着热切的期盼。双代店通常位于农村的中心位置,与大队部、卫生所、小学校等重要单位紧密相邻。农村人如果没有其他门路,最渴望的就是去双代店工作,比当老师当医生还有自豪感。
随着生活资料及农业生产资料等经营的逐步放开,流通领域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供销社在农村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体制和机制,加上累积的政策性、经营性包袱和庞大的人员队伍,使供销社一度步入低谷,举步维艰。农村的双代店受其影响,也逐渐改变了性质,由原先公办单位变为个体户。
双代店,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供销社在改革浪潮中紧紧把握“为农服务”之舵,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自沧海风云中破茧成蝶,从泛黄史册中振翅重飞,在时代浪潮中引吭高歌。它用结结实实的脚步和踏踏实实的服务告诉人们:供销社,绝不只是记忆。
淮安供销社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几十年来,很好地承担了自己的使命,为“三农”和城市商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淮安供销社迎来了全新发展的春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深入实施“新网工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建成900多个为农服务社、28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近千个农家店和5000多个连锁网点,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活跃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开放办社的理念,积极招商引资,打造了中央新亚、淮安华润苏果等一批商业巨舰企业,去年中央新亚销售额突破20亿元,为苏北零售业之冠,有力推动了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巩固了淮安在苏北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淮安供销社还先后引进江苏商联、淮安广济、海隆国际、老侯野鸭、淮安诚信物流、供销(集团)农资、千村植保、云清食品、赵集粉丝、好人家食品、苏禾农资、盛华再生资源、万里行农资等企业加盟,参与供销社的网点改造,推广超市业态,直接配送商品,输入其管理模式和手段,从而促进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社、农家店等提高规模扩张能力和连锁经营水平。因为这些好思路和真实绩,淮安供销社连续四年在全省综合业绩考评中荣获特等奖,并于2012年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供销社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其折射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生产生活变迁的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却没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相应的体现。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全面反映供销社发展变迁的厚重作品。张以俭、蒙道文二位同志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时代》,在这一领域,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张以俭同志现供职于淮安供销社系统,工作出色,成绩突出,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情况熟稔于心,并亲历且见证供销社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业余时间,张以俭同志还坚持读书练笔,曾出版过小说、诗集和散文集,并主编了《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志》。
长篇小说《大时代》是一部农村青年林家声的成长史,也是供销社的变迁史。林家声从大队双代店员做起,从基层出发,心怀热忱,为供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曾在公社供销社帮忙,因为领导的变更,被清退回家,却没有气馁,恢复高考时考上了供销学校,从此真正踏入供销系统。林家声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遭遇过失败的痛苦,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淡定的心态,从容面对一切。林家声的经历是平凡的,同时又是伟大的。小说以供销社发展为背景,时间跨度近40年,全面细致地刻画了供销社从红火走向艰难的历程,最后通过林家声等人倾情倾力的付出,其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点。《大时代》在“思想情感”方面,既细致入微,又催人奋进,充满了无穷的“正能量”; 在“供销文学”层面上,具有开拓性和史诗性。相信在百花齐放的文学之林中,《大时代》这本充满活力的著作定能占有一席之地。
祝愿张以俭、蒙道文二位同志创作更加丰收!
祝愿淮安供销社、全国供销工作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文是作者为蒙道文、张以俭的长篇小说《大时代》作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