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名言:
农民问你啥你就得知道啥,因为你的工作就是干这个的。不能为农民解决问题,时间长了谁还理你?
我一辈子都在县社工作,因为我知道,农民干点儿啥都离不开供销合作社。 不干事儿才愧对老百姓呢!
人物档案:
1978年,张春喜“亦商亦农”,当上宽城县供销合作社的一名副业组织员,由于文笔突出,1985年担任县社办公室秘书,1988年调任副业科副科长,期间还兼任过县社果脯厂书记,令一家濒临倒闭的厂子一个月内迅速扭转局面。在县社工作37年的他,一辈子都献给了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献给了这片乡土。
宽城,一个被环抱在崇山峻岭中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怎样带领山里的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河北省宽城县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科科长张春喜思考的首要问题。
在宽城现有的板栗、生猪、水产、苹果、菌菜、中药材、小杂粮、玉米制种等“一主七辅”八大产业中,除水产外,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浸透着张春喜的汗水。他深入农村组建了66个农民合作社,这个数量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60%以上。其中,1个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示范社、2个为省级示范社、10个为市级示范社,承担了2个国家级农业科研项目、4个省级农业科技支撑项目,起草填补了国家中药材地方标准空白的《仿野生黄芩综合标准》,撰写了60多万字农业实用技术资料和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文章。
——这些都是张春喜最平常不过的工作,一干就是37年13000多个日日夜夜。
三顿鸡蛋坚定致富农民心
1978年,24岁的张春喜被供销合作社招收为亦商亦农人员,当上了专门指导农民商品生产的副业组织员,成为农民最贴心的人。刚一参加工作,他就被派到板城公社南沟大队蹲点支农包穷队。那时南沟大队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农民口粮只够吃半年,每年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有许多农户家里断粮。有一次张春喜在一户人家吃派饭,那户人家3顿饭都用鸡蛋招待他,他感到很奇怪,经再三追问,才得知村民家中已经没有一粒米了,自家吃的是野菜,给他煮的是鸡蛋。听说了实情,张春喜热泪盈眶,感动与愧疚一起涌上心头。“这件事给我一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村民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我,我必须得对得起当地百姓!”张春喜如今回忆起来,眼眶仍然湿润。村民的仁厚让他感动,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带领山里的村民们脱贫致富!
为了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他引进新品种,在自家地里先试种,遇到难题晚上就查资料想办法解决,成功后再一一推广给村民。桑蚕是宽城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为提高农民养蚕的出蚁率、降低发病率,他在自家屋里养起了蚕,白天到养蚕户调研,晚上用自家的蚕宝宝做试验,最终使得出蚁率提高到97%以上,发病率降到3%以下,平均每张蚕产量由60斤增加到75斤。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孤寡老太太养的蚕茧农药中毒,他自掏腰包买了药,徒步8公里崎岖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连夜赶到现场进行诊治,等返回驻地已是深夜两点。当80岁老太万般感谢时,张春喜只是说:“作为供销社人不给老百姓做点事儿,良心过不去啊!”
“老百姓提出的问题,我必须尽快解决。当时解决不了,也要记在心上,回去翻书查资料找解决办法。要是问你的问题一次次都得不到解决,老百姓还会相信你吗?”张春喜说。
除了帮助农民解决各种种植方面的“疑难杂症”,张春喜还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风向标”。上世纪80年代末,县社派张春喜到桃树峪村扶贫。通过调研,他发现桃树峪村山场种树山少,种粮地少,土质还贫瘠,想致富必须另辟蹊径。他几次赶往北京请专家、拉项目,最终与正大集团签订了建立肉鸡供应基地的合同,为农民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
十几年间,张春喜帮助5个国家级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使1万多农民走上了富裕路。对农民这份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工作的尽职尽责,让他成了供销合作社里农民最信得过的能人,当地老百姓都认可地说:“没他不行。”
四访“三九”带动黄芩新产业
“你要是夏天来,就会闻到满城飘逸的药香。”张春喜对记者说。这药香就是黄芩的气味,而张春喜正是当地黄芩产业的开路人。
“那是2004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宽城有退耕林地15余万亩,但由于土质瘠薄,还林难,复耕更难,几万农民面临重返贫困。我当时就想建生态经济林,利用荒山和林下发展黄芩产业。”张春喜回忆道。说干就干,他亲自到“三九”药业考察,没想到对方却以中药材需要标准化种植技术为由下了逐客令。从“三九”公司返回后,他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调查,仔细分析,潜心研究,写出了宽城发展黄芩产业的可行性报告。当张春喜带着报告再次敲开“三九”公司的大门,对方又以供销合作社资金、技术力量不足为由再次拒绝了他。吃了两次闭门羹的张春喜并没有因此气馁,他重新整理资料,第三次敲开了“三九”公司的大门。这次“三九”公司终于松口,答应对其给予技术支持,但不考虑将其作为基地发展。“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这已经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张春喜心中的希望从来没有被磨灭过。当年的腊月廿三,几十年不遇的大雪在宽城上空飘舞,当大家都在张罗着过小年、忙着办年货时,张春喜却趟着一脚踩下去能没了小腿的积雪,步行几十里地,随着潮水般的人流挤上火车,4访“三九”。“三九”的老总正准备回家过年,可刚一出门,就看到了站在冰天雪地里头发、眉毛全都结霜的张春喜。“我想他可能被我感动了吧,还没等我开口,他手一挥:‘老张,就凭着你这种执着劲儿和敬业精神,我们就合作一回’。”
宽城十年九旱,黄芩的平原种植技术在当地不适用,而山地种植又没有先例。为了找到最佳黄芪种植技术方案,整整3年,张春喜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歇过一个班。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每天都准时上山收集数据,分析情况。对于新鲜事物,从上级到农民都不敢贸然行动,有想看笑话的,也有很多说风凉话的。“我就天天去山上看种植情况,说真的,只见长草不见出苗,真是又焦急又紧张。当时就出现很多风言风语,说多亏没跟着我种,还说我差点让大家上当受骗。后来,当我扒开杂草终于看见黄芩的幼苗的时候,大家才心服口服了。”张春喜说。
刚开始,老百姓很难接受黄苓种植新技术,张春喜就带老百姓到山上现场讲授,一天最多有8班人,嗓子讲哑了,汗也流干了,先后举办培训班300多场,面对面培训农民1万多人,终于让广大农民掌握了仿野生黄芩栽培技术。很快全县的黄芩播种面积就达8万多亩,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有1万多户农民受益。2010年,我国第一个黄芩GAP基地落户宽城,宽城成为全国最大的仿野生热河黄芩产业基地。他也因此成为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助农增收第一人!
为提升黄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张春喜拿着县社统一签订的技术合作协议和产品销售合同,走村串户发动群众融入大合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统一了思想,实现了社农一体、合作共赢的发展目标。由于全县一社形成了县域规模优势,黄芩湿货价格由起初的每公斤1.4元提高到每公斤8元左右,农民收入增加了几倍。人们都由衷地感慨:“老张在全县组建了一个合作社,富了全县的农民!”
“现在只要张科长发动组建合作社,那我们绝对是一呼百应。”一位合作社社员这样告诉记者,“合作社不但给我们解决种植技术问题,还解决了销路问题,大家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当被问到为何如此深受农民信任时,张春喜接着说:“你给农民能带来好处,他一定跟你走,而且我的原则是为农民解决问题必须又快又好,因为我代表的是供销社,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信得过的原因。”
一次抉择尽显供销人真性情
如果你问张春喜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的答案一定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其实在县社工作的这37年中,他有很多次完成人生梦想的机会,1992年,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难的一次抉择。
1992年,经过层层推荐和统一考试,张春喜被河北林学院录取为国家定项培养的桑蚕专业技术人才班学员。“要知道全国也就招36个人啊,那时我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的!”张春喜神采奕奕。正当他沉浸在无限喜悦中时,组织上做出决定,让他去亏损高达10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县社果脯厂当书记。这个果脯厂是全县唯一的果品加工企业,也是几万户果农的唯一希望。是去登上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还是跳进这个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泥潭”?接受高等教育一直是张春喜的梦想,他多么希望能步入大学的殿堂,可是组织上希望他挽救果脯厂,果农们渴盼他重振果品加工行业。
“当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农民像亲生父母一般对我的好,他们生活的贫困,同事之间相处的和谐,县社领导对我的信任。想到这些,我觉得我没有理由离开。但我真的很想去上学!”他把自己关进了房间,半天没有走出来,最终他流着眼泪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临危受命,放下大学录取通知书,走进了已经停产半年的果脯厂。
经过他一系列的整改,张春喜仅用一个月就恢复了果品厂的生产,当年止亏,后来“宽宝”牌果脯还荣获了部优产品称号。
工作期间,张春喜先后多次放弃了转工、转干、提职、发财的大好时机,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农业老本行,干着农业科学家一般的老活计。他写的一系列文章经常在各大刊物上发表,用县社办公室主任闫志富的话说,“那绝对是县社出了名的‘一支笔’”,他也因此得到了县领导的赏识,县委办、政府办相继打算抽调他去当秘书,可他愣是放下了到手的“铁饭碗”,依然捧着那只别人看不上眼的“泥饭碗”。一个私企老板很欣赏张春喜的科研能力和务实精神,就找到他说:“老张,你在供销合作社这么多年了,干没转成,钱也没挣着,工资还没有小工多,可惜了你的技术和能力。到我公司来吧,我给你基本年薪10万元另加年终奖。”如此优厚的条件,张春喜还是拒绝了。他心里装的不是地位和金钱,他已经把自己与供销合作事业融为一体。
张春喜始终只是一个农民合同制的身份,只要他在任何一个转工、转干的机会上稍微松松口,就可以改变身份、解决户口难题。即使到了孩子上学需要片区户籍的节骨眼上,他也没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咬紧牙关给孩子买了个户口。“我老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给农民解决种植难题,他所有的身后事都是县社领导和同事帮着操持的,虽然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但我相信,老父亲一定能理解他的儿子。”张春喜泪光闪闪。从此,他更安心地在县社工作,致力于助农增收致富。
上天真是爱跟张春喜开玩笑,总是让他的人生充满考验。一次次出现嗓子沙哑、喉咙肿痛、进食困难,张春喜并没有太在意,仍然没事儿人一样下乡、出差,在同事们的一再催促和陪同下, 2012年10月,他来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食道癌。
张春喜没有立刻住院治疗,而是重新回到了单位,一件一件地安排好本科室的事,“当时就想,时间既然已经不多了,那急也没用。”张春喜平静地说。最后在家人和同事的强烈要求下,他才赶往河北省肿瘤医院治疗。由于放、化疗反应强烈,张春喜出现了恶心、呕吐、便秘、无法进食等各种反应。“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的他,虽然已经无法正常说话,但他依然躺在病床上用电话安排科里的工作。“他的事迹说起来好说,做起来可不一定好做!一辈子在平凡岗位,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县社主任于玲对记者说。
在张春喜的带动下,全县16个基层社的315名职工全都发动起来,帮助农民栽桑植果,宽县板栗、蚕茧、苹果成为年产值突破亿元的主导产业,8万亩热河黄芩产业化基地,万亩优质谷子基地,336个供销合作社农村流通服务网点,年购销额达到1.2亿元。
张春喜说,他人生中还惦记两件事:“一个是解决黄芩产业发展的瓶颈,延伸产业链,我已经写好了可行性报告,已经联系好了投资人,准备今年上黄芩茶项目;还有一件就是研发野生黄芩种子繁育问题,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了省里的重点支持项目,初步的方案也已经敲定,这仍然是目前全国的空白,我想能够亲自完成。”
如今,张春喜的病情已经稳定并开始好转,他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时间。亲戚朋友都劝他别太拼命了,孩子都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孙子孙女儿活泼可爱,他也应该颐养天年了。可他只要想到又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儿,浑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干了几十年,辛苦无数,好事不沾,就真的不后悔吗?”对于记者的问题,他的回答果断而坚定,“不干事儿才愧对老百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