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5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史为鉴 尊重农民

□ 大 山

 

  陈大斌,出生于安徽省宿县农村,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周刊原总编辑,曾任全国青联常委、中国记协理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诗,出现在陈大斌老师新作《离离原上草》一书扉页上,没有任何注释,令读者或有不解。但当读完该书,却足够让人心潮澎湃。安徽宿县是陈大斌老师的故乡,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在上世纪60年代初经历过的苦难与荣耀,让他最终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其记录下来。于是这本书诞生了,它记录了那段既鲜为人知又无法抹去的历史,还原了那段艰苦卓绝却又荡气回肠的岁月。

    《赋得古原草离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面对古宿州的原野,看四时更替、野草生灭时有感而发的。陈大斌老师以此为题,不仅因为此诗是在宿州所作,另一个深刻原因是:任何真理都源自人民百姓的实践,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都蕴含在平凡的人民百姓中。他们被称为“草根”,身份微贱、任人践踏;但是他们又具有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在最危难的时刻,能用最后的气息振作起来,重新书写历史。

    《离离原上草》讲述了1958年到1962年间,安徽宿县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上世纪60年代初,“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大跃进”的狂热、“共产风”的肆虐,让刚刚恢复元气、蕴含生机的新中国再一次尝到痛楚。如何改变?一个叫刘庆兰的宿州老人,意识到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问题却无能为力,愤然“自我放逐”,从合作社“出走”到了荒山,靠劳动不仅养活了自己和患病的儿子,还把粮食送给了出现饿死人惨象的“集体”。这个活生生的案例让人们开始探索求变之道,改变经营体制的愿望犹如经过严冬的原野上的野草等待春风。之后,安徽全省兴起名曰“责任田”的“包产到户”热潮。“责任田”虽推广时间不长,但它扭转了安徽一省的危局,拯救了万千农民的性命,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中国农业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本书从“大跃进”之后的安徽农村写起,描述了“大跃进”时期宿县的惨状,进而写到“责任田”应运而生,农村形势出现转机,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责任田”的实践最终被终止,但它却因为其重大意义而永垂史册。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叙历史的著作,也是作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和探究:“责任田”的实践是一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中国当代农业体制变革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它也传达了作者的一个诉求——以史为鉴。这样一段用同胞的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深刻且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细细品味且把握。正如陈大斌老师在书中所说,他对故乡历史上大事的认识,概括下来就是一句话:不要欺负农民。农民的权益尤其是土地的权益不可侵犯。一定要正确处理农民在土地等方面的权益,妥善维护农民的利益,不仅是发展、振兴农业的历史经验,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大斌老师多年来致力于“三农”问题调研,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于学识方面,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对我而言,更让我触动的是他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历史的尊重。毫不讳言,我们这一代人,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以史为鉴”自然无从谈起。幸好,有陈大斌老师这样的人,尊重历史且致力于还原历史,通过查询资料、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把几乎被人忘却的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他尊重历史,凡事都要有据可查,不偏颇轻信,也不主观臆测。而且,陈大斌老师与他人不同的是,他的书不仅仅是史料的汇集,更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态度与评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不惧怕反对者的声音。因为尊重历史更要以史为鉴,唯有如此,这些文字才更有意义。

    非常感激陈大斌老师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这段历史记录,“责任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大事件,是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一场伟大实验。他让我们认识了普通农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正是他们,播种了我们生存的种子,筑起了我们生活的希望。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他们的权益和诉求。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急促而有力,我们一定要珍惜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和悲剧再次发生。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