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银行如何跟上用户思维的玩法

□ 周书恒

 

  为何互联网进入传统银行业时能玩出釜底抽薪、势如破竹的节奏?这就在于传统银行业跟互联网企业最本质的差别:行动思维。

  我们知道银行业作为金融业最重要一员,天然具有精英意识。这有两个好处,一是客户容易信任你,二是客户愿意臣服于你的摆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开放,这种高大上的强势色彩才慢慢褪去,银行业开始慢慢弯下腰来,学会了“以客户为中心”。而互联网却为“开放、平等”而生,它的繁荣建立在草根意识的基础上,推崇“用户至上”。这种“拥有用户就拥有一切”的要义,跟银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各自行业中分量相当,有着款曲暗通般的默契,但实质上又具有水火不容的本质分野。一个是“客户思维”、一个是“用户思维”,这种分野,决定了银行业跟互联网企业截然不同的出牌套路,也昭昭在目地揭示了银行业离互联网金融有多远的路要走。

  如果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上免不了与互联网企业一战?又怎么才能跟上“用户思维”的玩法?

  一是要有流量思维。这是银行业试水“用户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从余额宝、理财通和百发的体量对比可以发现,电商流量导入互联网金融产品效果最好,转换率最高,社交次之,搜索最差。搜索流量之所以转化率低,是因为缺少账户,而银行的用户流量最接近电商属性,又手握海量激活账户。因此银行可以在前方用流量开疆拓土,后方用账户及时巩固阵地,攻守兼备,颇具优势。流量从哪里来?两种办法,要么自己动手铺设流量入口,如民生、光大银行力推的社区银行,着力打造社交、本地服务入口以扩大流量;要么从其他行业导入流量,最近招商银行开始推咖啡银行,在咖啡店设置银行服务入口,就是对自建流量入口成本高、受牌照资源限制的一种突破与创新。还有一种做法叫“左手倒右手”,平安集团依托优势的保险、资产管理业务,从健康端、资产端导入流量,浇灌集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线。其实流量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跳出“我行客户”的思维桎梏,向非我行客户、非银行金融需求客户、非金融需求客户,甚至暂时毫无需求的客户要流量,在放大的流量中通过产品和服务把账户沉淀下来,变现为银行的客户。

  二是要有平台思维。事实证明,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能够接受的同类产品非常有限,往往是一种强者愈强、赢家通吃的局面。在产品同质化的趋势下,只有向平台进化才能抓住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如果一个平台消失,用户会丧失建立在平台基础上的整合服务体验,这在短时间内是无法重建的,从这个意义上平台的不可替代性远远高于单个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平台的第一个要义是上下游整合,第二个要义是去中介化。信息不断扁平化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重大趋势,在金融领域也一样。要跟上这种趋势,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效率为宗旨,最大程度地帮助用户减少金融服务的中间环节。

  三是要有极致思维。银行的产品同质化非常厉害,谁也拿不出在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产品太多,对营销是一个问题,集中不了火力,也不方便客户深度接受。而互联网思维不一样,它要求“专注、极致、口碑、快”,用一个完美、简单、有趣、直捣要害的营销点引爆市场,一炮而红。要跟互联网对阵玩金融,习惯了“大而全”的阵法的银行业可能也得接接互联网“小而美”、“极致思维”的招了。

  四是要有定制思维。我们的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工业文明走向流水线生产和高度标准化后,有一天又掉转船头回到了非标准、定制化。“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这就是定制思维,但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受制于定制信息收集的成本和传达效率,一直未获得广泛的应用。银行不如反过来先收集用户需求,快速响应推送个性化定制产品,实现以销定产,也许在成本上反而再造了优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