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用调结构的办法,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通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梗阻:一些想贷款的企业融不到资,贷不到款,导致实体经济“失血”严重;一些企业虽然能够贷到款,但由于融资过程环节太多,导致资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形成“血路不畅”;在一些地方,本来就很稀缺的金融资源进到了不该进的领域,导致这些领域出现资金价格畸高的情况,经济运行过程中又出现了“淤血”现象。很显然,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经济运行就难以顺畅,稳增长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定向降准”之所以成为我国执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是吸取了前几年频繁使用全面降准手段的教训。前几年频繁地全面降准,虽然使我国较快地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袭扰,但这种“强刺激”手段导致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之下物价暴涨,经济运行长期被通胀阴影笼罩。更严重的是,金融机构为推行“强刺激”而释放的资金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被以央企为主体的企业广泛用于在各大城市置地,制造了大量让人惊诧的“地王”,推动房价快速上升,直接造成了房地产调控的失灵。很显然,这是“金融血脉”严重梗阻所造成的后果。
国务院此次在提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的同时,要求疏通“金融血脉”,这是一个切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对症药方。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可以降准,这也是“微刺激”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如果“失血”“血路不畅”“淤血”现象依然存在,就会损耗“定向降准”的积极效果。
要让“定向降准”收到应有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疏通“金融血脉”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很有针对性的举措,如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缩短融资链条,优化融资结构等。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将它们落到实处,让“金融血脉”的每一个环节都畅通无阻,让通过“定向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真正能够对实体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小微企业起到“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