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显学,互联网思维似乎到了现在已经成了一段很灵验的咒语,只要对着你现在做的事情大叫几句互联网思维,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般的点石成金。
近来,关于互联网思维,我发现两个很有趣的现象。
一个是,这些互联网的假裁缝们开始四处兜售他们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开始聚拢了一群傻国王或者不明真相的群众,或者那些傲娇的互联网焦虑症患者们,为他们编织互联网的新衣,每次看着他们的PPT听他们的演讲看他们的表演,我都有去做那个喊出真相的倒霉孩子的冲动。
另一个是,中国的很多大企业的老板们,甚至那些互联网行业的老牌公司的创始人们一夜间都得了“互联网焦虑症”,他们公开讨论自己对于互联网汹涌而来的焦虑、恐惧。
当然,在这背后似乎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傲娇,因为这也印证了他们的高瞻远瞩和对危险的敏感。
他们站在最高处的位置所以能远远的发现水面下的冰山来引导所掌舵的大船前进的方向。有焦虑才有兜售,对于医治互联网焦虑症的互联网思维,需要解决以下6种迷失。
风口猪还是放风筝
自从雷军说了要做“风口的猪”,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思维里的重要概念,现在大家都不提养猪而要自己做猪了,都在热衷于找风口了,以为找到了风口就可以一飞冲天了。
但真的这么简单吗?大家有没有想到一句老话啊——万事具备只待东风,你找到风口了,但你万事具备了吗。所以你要做风口的猪,重要的是要先当猪,猪是什么,就是企业做得好、产品做得好,然后风来了会飞,风是什么呢,风就是营销,但很多时候很多人直接把自己当风筝了。
赶时髦还是有远见
我和一个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老板交流,他就在讲身边的例子,很多同行都在赶时髦转型互联网,去听几次课,请几个人忽悠一下,招几个人组成一个互联网公司,就认为已经进入互联网了,结果呢赔了夫人又折兵。
真正的有远见,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通过互联网补充什么融合什么,并且了解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是什么,这是有远见。
赶时髦和有远见有非常大的区别,赶时髦是社会上流行什么你就做什么,重要的是你没有考虑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最后人才两空。
脑袋大还是脚很大
很多人在说的互联网思维,很多都是脑袋大脚很小,也就是想的很多但做的很少,比如马佳佳和黄太吉都是这样的,他们的脑袋很大,似乎对互联网思维有很多思考和见解,但他们的脚很小,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实践走得慢慢腾腾、歪歪斜斜,并且大部分是停下来指导那些走得快的姿势如何。
前段时间,有个传统行业的公司说要转型互联网,我发现他们的理论很扎实,但可惜的是研究了几年没行动也没有任何经验积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脑袋适中脚很大,这样才能走得扎实。
有体系还是没体系
说老实话,对于互联网思维来说,组织的体系比思维更重要,千万别信那些大V说要去组织的话,即使这个世界再自媒体、自商业也是需要组织的。组织的背后是什么,是体系。很多人看到小米的成功,以为是营销的成功、模式的成功、颠覆式创新,或者认为小米是猪恰巧在风口上。小米的成功背后有两大链,一个是供应链一个是资金链,光看到冒出水面的那一角看不到水面下的冰山怎么行。
有产品还是没产品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如我之前所说,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是“极致地做产品”,有产品还是没产品可以区分是否有互联网思维,有没有正确互联网思维的最重要一个指标。我看了某些颇具互联网思维人的演讲,他们有产品吗?产品做到极致了吗?他们的产品真的符合用户需求吗?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产品,而不是无节操无底线卖萌般做营销。
互联网思维是一针捅破天,但这一针绝对不是营销。很多人都说小米的成功是营销,说老实话这绝对是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小米成功的基石是产品,是性价比高的产品。
有营销还是懂营销
现在大家一提互联网思维似乎就是用社会化媒体的形式来做营销,用80年代点子大师的手法来做营销等。说到互联网思维,似乎很多人把马佳佳和互联网思维链接到一起了。
但实际上,互联网思维不是营销,不是尺度最大、哗众取宠、语出惊人。互联网思维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是对产品极致地打造。
在这点上,你能说马佳佳那些PPT上说的是互联网思维吗?比如马佳佳用互联网思维做情趣用品店,看起来只是大尺度地传播罢了。
传统行业的老板们,应该对互联网思维有更多的自信,而不用再如同林黛玉般的互联网焦虑和哀怨了,不要再被那些拿着变质过期的互联网思维兜售的假裁缝们骗了。
(纪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