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笔者曾在本刊发表过专栏文章《现在的茶博会还能走多远 ?》一年半以后的今天,神州大地的茶博会似乎有增无减、更加疯狂,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今天茶博会的疯狂可能是最后的疯狂了。
观众更加稀少,知名品牌的茶企业集体逃离。反倒是茶商的积极性比较高,茶相关产品的商家比较踊跃。
对于踊跃者,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到茶博会目标是卖货,二是所卖货物的价格不透明。也就是说,他们在茶博会上卖货,卖一斤茶、卖一把壶就赚一笔,几天下来,参加茶博会大都有些利润。笔者去年和今年参观过几个地方的茶博会,现场的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尤其是卖货的商家,装饰非常简单的展位,质量非常低劣的商品,如此伤害当地的居民消费者,最后伤害的一定是整个中国茶业!笔者曾经就此现象在微博公开进行过谴责:“某茶博会上,只有极个别品牌茶企,其他都是……转了一圈,充斥着假冒伪劣,这样的会展公司,还有冠名的几大主办方,你们的行业责任呢?你们的商业道德呢?”
我们来解剖一下茶博会的利益链条吧。发动机当然是会展公司,他们收展位费、收广告费、收装修公司资格费、收卖水公司进场费、收快餐供应商进场费等等。凡是进场经营的,一个也跑不了。
上述商业行为当然无可非议,但接下来会展公司还会“用好”以下几招。
第一招,会展公司办展必须获得当地政府批准;
第二招,会展公司还必须拉上几家当地的茶行业协会或茶事部门,或挂名主办,或挂名联办,或挂名承办,或挂名支持,但这些协会或部门绝不仅仅是挂名,他们协调和帮助会展公司招展的劲头也不小,而且齐刷刷到现场“站台”;
第三招,会展公司还必须把当地或外地的部分产茶区政府拉进来,产茶区政府或以行政手段要求本地茶企业参展,或政府出面组团参展,或给参展企业直接补贴参展费用等,产茶区政府主观上是为本地茶叶开展推介和营销,客观上为茶博会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四招,给知名茶企业或免展位费、或免广告费、或免推介场地费、或免费让他们的老板在展会活动上露个脸、发个言等;
第五招,高举着知名茶企业参展的旗帜,证明茶博会的规格和规模,说服非知名茶企业参展,因为大家都希望和“大腕”同台演出;
第六招,给参展茶企业评奖,知名茶企业免费获金奖,其他参展企业则是“按钱发牌”,评选方法“简单易行”;
最后,必须邀请行业内的一些媒体和当地的媒体到展会捧场。事先公布的媒体名单,一定是不分大小,多多益善,至于这些媒体来不来,来了会不会对展会及参展茶企业进行报道,那就另当别论了。但部分媒体记者对参展茶企业的现场采访倒还是有模有样。
但是,会展公司在茶博会面向社会的整体宣传和推广方面却十分吝啬,在设计茶博会期间的相关活动方面十分简单、粗放,所有活动基本上是玩形式、走过场。在这些扩大茶博会影响、提升茶博会品质、服务参展企业、推动茶行业发展等最为关键的问题上,会展公司和相关单位无暇顾及,更舍不得投入。
以笔者的观察和思考,中国的茶博会需要自身定位,并且需要集中力量打造出几个个性化和品牌化的茶博会。
可喜的是,已经有些茶博会显现出了他们的定位和品牌。比如,每年6月份的“北京国际茶业展”虽然目前只举办了三届,但中国当下的一线茶企业基本悉数到场,显现出“茶品牌展示”的定位。其二是“广州秋季茶博会”,坚持数年,其影响力和营销功能逐步扩大。其三是“杭州茶叶深加工产品博览会”,开局的定位就非常明确。
茶博会,应该是茶行业内的高水平展示与交流,更应该是茶企业与消费者的亲密互动,还应该是茶知识普及的平台和茶文化推广的舞台,而不应该是行业内互相吹捧、自娱自乐的秀场,更不应该是假冒伪劣茶产品的处理场。笔者在此呼吁茶博会的会展公司和相关参与方面,为中国茶行业的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正能量。也呼吁我们的茶企业,以市场化的态度面对泛滥的茶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