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知道安吉白茶的人并不太多,知道它名为白茶实属绿茶的人更少,所以一到京城它便以极高的价格引起了品茶者的关注。于是人们开始追寻它的传承,发现它虽极罕见,却是历史悠久。
安吉白茶准确的称呼应是安吉白叶茶,是植物白化之后形成的产物。动、植物的白化现象历来罕见,偶有出现必作灵物瑞兆得到重视。《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是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典籍中。
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县天荒坪海拔800多米的深山里发现了一蓬树龄逾百年的再生型古白叶茶树,经专家论证,此茶便是《大观茶论》中提到的白茶,后被称为“白茶祖”。在地方政府的保护和积极推动下,这棵珍贵的茶树得以保存,1998年改名为“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是茶树的温度敏感型突变体,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一个新的茶树变种。安吉白茶每年春季从茶树上长出的新芽嫩叶,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颜色由嫩黄色逐渐变成玉白色,叶脉呈翠绿色,其幼嫩的新梢似朵朵初开的玉兰,十分奇特。通常春茶一芽二叶期为盛白期,盛白期过后,叶色又逐渐由玉白色转变为淡绿色;最后成熟的老叶和夏秋季长出的芽叶成浅绿色。安吉白茶成品为一芽两叶初展,氨基酸含量高达7%,比其他绿茶高出2—3倍,而茶多酚含量又较低,故茶汤滋味鲜醇柔和,是绿茶中的奇葩。
客观地说,安吉白茶虽是《大观茶论》中提到的白叶茶,但与宋徽宗喝到的白叶茶相比还是有不同的。徽宗是把茶分为正焙、浅焙和外焙,很明显,安吉白茶属于外焙之物。虽然如此,我们已经喝到极好的茶品了。
它曾被认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省级地方珍稀白茶品种,其实并不尽然,不提历史上曾多有记载,就是现在也不止一地出现。今年我在安徽访茶就看到了这一珍稀品种——野生白叶茶树。令我欣喜的是居然看到了18棵,其中有三棵树的白化程度达到极致,叶片叶脉俱白。发现这些茶树的地方在歙县,那座山叫蜈蚣岭。
蜈蚣岭村是个不大的山村,曾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仙源,据说古有修仙成功者,故有此名。然而真正让蜈蚣岭有些名气的却是保存至今的层层梯田。1964年蜈蚣岭人民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利用十年的时间建成石梯茶园800余亩。层层梯田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还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现在已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除了梯田,村委会的办公地也仍留着文革遗风,站在台上可以悬想起生产队里开大会的场景。
蜈蚣岭大山深处零星散布着一些品质极佳的野生白化茶树,当地茶农采制储为药用,多治肠胃不和、脾胃失调。外人不知,故不见重于世。这些年随着“安吉白茶”名满天下,当地人对白茶也重视起来,并引进了安吉白茶树种,但仍没重视本地野生白茶。
三年前,来自淮北的刘平开始发掘本地的白茶资源,先后搜寻到18棵白茶母树。这些白茶树的发现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重视,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程启坤将其命名为“徽州白茶”,并欣然题词:“徽州白茶,稀有珍贵,叶白味鲜,品质超群”。安徽省农业大学教授王镇恒评价:“蜈蚣岭村,稀有茶树,芽叶玉白,嫩香味爽,健身观赏,茗中珍品。”
与十几年前探访安吉天荒坪一样,我带着几分欣喜与期盼,走过一段山路,终于见到了被保护起来的,18颗野生白茶树。在一片绿色中,这一树的玉白色给人一种不真实的美,同行的人一片惊叹。
沿山路继续上行,进入了白云深处的山村。温润的空气,满目的新绿,质朴的山民,与散布在山间的白茶树,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画面。
漫步在茶山,与茶农们聊着今年的收成,得知引种新白茶种后,茶农收入翻了好几倍。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真心地为他们高兴。没有这些最基层的茶农,我们的茶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他们得到实在的收入,做出上好的茶品,我们才有了无尽的源泉。
下山时,一批新的来访者刚到,寂静的山村又热闹起来。看到来客中有人随手丢下废弃物,我心中升起了一丝忧虑,没有外界认可,好茶无法发展;被外界认可的程度高了,往往在环境与与心灵上都会受到污染。古人曾慨曰:“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信然。唯希望眼前这块净土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亦如这枝头的冰清玉洁。正是:卓然独秀云深处,避世绝尘意自清;却为悲心悯众苦,几回摇曳晚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