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倪老,让笔者倍感意外:这位年近八十高寿的老艺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完全没有人在杖朝的样子。倪顺生,国家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会会员。这位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制壶世家的紫砂制壶艺人,手握紫砂这块独具特色的原料,兢兢业业半个多世纪,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佳作。
倪顺生1938年出生,自幼随父母倪祥林、邵宝琴学艺。回忆其这段童年,倪老特别提到了他的外公俞国良,其乃江苏无锡锡山人,所制陶艺端庄秀丽,角线分明,得时人称颂,风格自成一派。他做的四方传炉壶于1932年送到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俞国良常年行踪漂泊,中年后与邵氏结为连理,授艺于邵氏后人邵六大和邵宝琴这对兄妹,并留下印章“锡山俞传”和一些陶模印章、印版等工具。倪顺生幼时,耳濡目染母亲的制陶技艺,因而在其作品中,依旧沿袭了俞氏的创作风格。
1954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成立了,倪父倪祥林和舅舅邵六大,随着朱可心、裴石民等一些紫砂艺人入社,成为第一批社员。翌年,倪顺生便进社成为第一批紫砂学徒。据倪老回忆,时值动乱年代,紫砂壶学徒不过几十人,自己是真心喜爱紫砂壶,所以在大家普遍奔于果腹的时候,他决心踏实专注于紫砂壶的制作,追随师傅朱可心习艺。在学艺期间,倪顺生刻苦勤练,为日后的紫砂手工制作打下扎实的功底,他的练习作品“风卷葵”当选同届第一名。
1958年,恰逢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紫砂制作业也不例外。陶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其他28家私办的紫砂厂家,统一建立为“江苏宜兴紫砂厂”,开始着重培养从业者。厂里招进了很多紫砂中学毕业的学生,原有的几名师傅根本不够,于是毕业后的倪顺生留在厂里便担任新进学徒的技术小辅导员,在传授紫砂技艺的同时,还在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们一起改良制壶工具。可以说从倪顺生进入到陶业生产合作社就在没离开过,在随后的日子中,他一直都在潜心钻研制壶技术,还曾再次回到朱可心大师身边精磨手艺。后来,厂内为了发展紫砂半成品,加设了一个半成品车间,由倪顺生任技术总辅导,带领近百人翻新重塑这些未完工的紫砂作品。
1987年,倪顺生开始在宜兴紫砂工艺研究所工作,其中专门从事紫砂茗壶的创新设计。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大批港澳台商人看中了紫砂壶这片市场,推升了其产量,花塑器尤甚。也正是从这段时期开始,倪顺生便展开了自由创作阶段,其作品大多体现自然之物,如梅花、松柏、果实等,偶尔缀以小虫做装饰,趣味盎然,深受藏家喜爱。同时,倪老还一改原先花塑器的平面效果,其壶上的花朵、树桩、虫儿,都是以立体的形态呈现出来,显得格外逼真。因此,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大型工艺美术展览活动中,屡屡获奖:其“寿桃壁饰”在1988年获江苏省四新产品一等奖,“松桩壁饰组合件”获1989年江苏省第六届新产品奖,“色泥塑型壶、杯”组件获1993年江苏省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还有很多作品都多次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刊载。总体上看,倪老的作品多有自然的灵动之感,传神活泼,概括凝练,洋溢着生活气息。
每当忆起过去,倪老都感慨万分,认为走进紫砂壶的世界实在是自己的幸运。一来要感谢父母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家庭熏陶对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格外重要;二来要感谢时运,在那样一个艰难困苦的岁月,政府仍旧愿意扶持建立陶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紫砂壶事业。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共同为自己的制壶事业奠定了基础。
倪老算起自己和紫砂壶、和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缘分,至今已有60年,期间他从未离开厂子,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一步。这其中有倪老对紫砂壶的浓浓感情和重重的责任感。像紫砂壶这种承载中华文明的雅器,理应传达出一种积极、正面的声音,而这又必然取决于从业者的技艺水平和道德感。面对这个陪伴自己一生的行业,倪老充满了信心,并始终坚信紫砂壶的未来一定会愈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