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6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苏北大地的清明上河图
——读张以俭长篇乡土小说《复隆镇》
□ 梁 弓

 

    读张以俭先生的《复隆镇》,让我莫名地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再或者是汪曾祺先生的高邮。从功力上讲,张以俭或许与前辈尚有差距,但那种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却是毫无分别的。

    复隆镇是一个真实之地,她就在作者的宿迁老家。复隆镇多水多船。在张以俭笔下,复隆镇就是一幅水墨画。复隆镇的水不单单美,更富得流油,鱼虾自不必说了,野鸡野鸭也是成群结队。除此之外,水中还有丰富的菱角、水藕和水芹。它们让复隆镇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富足充实。

    在复隆镇,两个地方极具特色,一个是豆腐铺,还有一个是供销合作社,实际上是双代店。只是大家习惯了,便都称之为供销社。豆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在物资贫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无疑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供销社打半斤酒,去豆腐铺拾两块豆腐,再到水中捕几条鱼,美美地吃上一顿,绝对赛过神仙日子。

    生活在复隆镇,是件很幸福的事,如果给幸福的日子再加点蜜,那就是看一场露天电影。时光回溯到半个世纪前,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节目,人们最期盼的就是电影放映队的到来。因为受热捧,放映员可以说“位高权重”。来到村子里,自然也是好酒好菜伺候,还可以抽上“丰收”牌香烟。那时候观看电影的盛况,现在简直无法想像。

    因为看电影,惹出一桩大麻烦,复隆镇诸多年轻人的命运,都因为这场电影而改变。

    豆腐铺的张新科,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家中除了女儿家芸,还有两个儿子——张家雷和张家龙。张家雷因为个头矮,一直没说上对象,好不容易人给介绍个郭玉凤,去对方那儿相亲,还要拉着弟弟家龙同去。兄弟俩来到郭圩庄,站在电影机旁让郭玉凤相看,很快媒人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姑娘相中了。张家雷那个高兴啊,干活也更加有劲头。大家也都为他高兴。眼看好事将近,准备正式看亲了,张家雷正打着如意算盘,不想被“轰”地砸了一棍子:郭玉凤看中的是张家龙!这严重伤害了张家老大。张家雷由兴奋转为羞愧,不声不响外流到淮阴了。也难怪,自己去相对象,人家却看中了弟弟,哪还有脸面呆在这儿?

    被相中的张家龙,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喜,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哥的难堪,还因为他已经有了心爱的柳花。而在复隆镇,另一个重要人物也相中了他。那就是村支书于荣光。领导的赏识其实是有原因的。于荣光的女儿英子,被送去读卫校,结果大着肚子回来了。若是说对方与英子结婚,倒也没多大问题,上车补票,遮掩一下就过去了,只是那人想做局长女婿,而英子竟然决定成全他。这让村支书荣光气得咬牙切齿。支书到底是支书,很快便有了主意。张家龙相貌堂堂,又是初中文化,英子对他也有好感,如果他肯来做外孙父亲,也很不错。于荣光拉拢张家龙,于是安排他当代课教师,就在这时候,半路杀出个郭玉凤,于荣光当然紧张。好在张家龙对郭玉凤没意思,于荣光刚松口气,就知道了张家龙与柳花的事,而且这事根本没有商量余地。于荣光见毫无转机,以张家雷外流为由,撸了张家龙的代课教师。

    张家龙不做教师,英子的事仍未解决。幸亏技术员丁祖根愿意背这个黑锅。丁祖根看中于荣光支书身份,于荣光想尽快找个女婿,双方公平交易,谁也不吃亏。本来一切都水到渠成,结果却发生了意外。相思成灾的郭玉凤非要见张家龙不可,张家龙推辞不过,相见之下,竟然对她动了心。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丁祖根强暴了柳花,这在复隆镇无疑是炸了一颗原子弹。结局有很多种可能,《复隆镇》的安排是:英子退掉了亲事,决定生下孩子独自抚养长大;丁祖根苦苦地哀求,柳花答应嫁给他;而郭玉凤也如愿以偿,成为张家龙的新娘。在这片苏北大地上,成就了两对阴差阳错的婚姻。

    日子在平淡中流逝,张家、丁家相继添丁,张家生子张萌顺,丁家生女丁晓琴。经历了六十年代的饥荒、七十年代的混乱,八十年代初,丁晓琴、张萌顺相继考入南方两所高校,上一辈没有实现的缘分,将在他们身上延续。

    在这部作品中,让我感到特别温暖的是张家雷的故事。张家雷相貌平平,但朴实能干,乐于助人,他外出来到淮阴码头镇,学炸炒米,在茶水铺子当伙计,通过辛勤的劳动,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因为他的善良,打动了漂亮寡妇潘冬梅。多年之后,张家雷带着妻子儿女回到复隆镇,多年的父子、兄弟间的隔阂,也就此化解。张家雷还出资为复隆镇造桥,他的善举不仅感动了全村人,也赢得了郭玉凤的尊重。

    《复隆镇》的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但把它放在这个美丽的水乡,就觉得特别有味道。尤其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张家雷的纯朴,张家龙的机灵,郭玉凤、柳花的痴情,张家芸的单纯,张新科的儒雅,英子的坚决,以及于荣光的霸道,徐驼子的胆怯,丁祖根的无耻,犹如一幅幅画面,不时映入脑海。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给我们展示了苏北大地的地理面貌、特色物产、风土人情、民俗节日、故事传说以及近二十年的社会变迁,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徜徉在这片被运河滋润了上千年的大地上,时而唏嘘不已,时而会心一笑。那段历史我们无法回归,却可以尽情地回味。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