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有一个乡村基层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联合社蔚然成风的地方,那就是庆安县。第一个做出这样探索的党支部,是这个县巨宝山乡的巨泉村党支部。去年5月,巨泉村支部成功地领办了一个集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烤烟种植、农机耕作、劳务输出、各类农产品加工营销、资源管理开发于一体的联合经营体,村子里4个专业合作社、3个涉农公司、6个种粮大户和7个家庭农场纷纷加盟,在此后的致富路上,村民们有了更加坚固的组织依靠,大家抱成团联合闯市场。
形成合力
发家致富是村民们的共同梦想。巨泉村的老百姓先后组建了高粉房、农作物种植、烤烟种植、牧业和农机等专业合作社,一些服务性的公司也在挂牌营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也在以单打独斗、互不往来的状态维持着低水平的运营,生财之道举步维艰。
村党总支书记张淑玲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她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土地成不了集约化经营,产业也走不上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更谈不上实现经营品牌化。”
于是,以张淑玲为首的村党支部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分散的经营体“统”起来,让广大农户迅速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为了尽快实现联合的工作目标,村支部的党员干部走家串户,苦口婆心,积极宣传走联合之路的光明前景。一番努力,终于换来了一个新型经营主体的诞生,入社农户502户2316人,集约经营耕地2.54万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5%。
经营重新布局之后,村里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基础,以大农机服务为手段,引领流转土地的农民从事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农特产品加工和资源开发型产业项目,并对原有的“四社三公司”分别制定了运行机制,按照地域和产业的特点,又细分了21个产业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联合社对社员开展资金、农资、农技农机、农产品销售等跟踪服务。
在党支部领办的联合社中,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联合社为庆文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了标准化烟叶烘烤房、现代化烤烟房48栋、育苗大棚15栋、打机井1眼,今年又落实烤烟绿色面积842亩。为文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安排了2.2万亩代耕面积,使得大农机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为破解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粮食的烘干、储存难题,农机合作社与富民粮库协商,今后,联合社内的成员生产的粮食,都可以放到这个粮库烘干储存,联合社掌握卖粮的主动权。
联合社里的成员,如今都已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好日子。庆文烤烟种植合作社通往种植、烘干烤烟区的路况不好,村党支部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积极地向乡党委政府求援,争取到乡政府的修路经费12万元。那条新路建成之后,这个合作社兴建了2000平方米烤烟回潮房和600米U型槽,并安装了60节水泥涵管,绿化树郁郁葱葱,事业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去年春节前后,受天气影响,联合社出现了玉米销售难的问题,村支部党员任海东奔走在巴彦、望奎等多家粮食收储企业之间,经多方努力,为30户农户解决了粮食销售难问题。
庆安生猪价格出现滑坡时,村党支部找到共产党员养殖大户李庆义,希望他为村民赊销仔猪,解决合作社社员养殖生猪的后顾之忧。李庆义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建议,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育肥猪,当年,李庆义共为村民提供仔猪4000余头、回收育肥猪3000头、促农增收100多万元。
复制经验
巨泉村党支部以领办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载体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做法,受到庆安县委书记孙景山的充分肯定。庆安县共有14个乡镇,他要求每个乡镇都要选择一个基础比较好的村先行试点组建联合社,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更有优势的发展机制。
在党组织的作用下,庆安县农业规模经营呈现了整屯、整村、整乡镇为单元的推进业态。平安镇是水稻主产区,镇党委、政府牵头组建了吉庆平安水稻种植合作社,下设10个合作社、2个协会和1个公司,实现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格局。镇党委副书记许彦成担任联合社理事长,鑫利达米业公司董事长陈海滨担任监事会监事长,合作社、协会、公司大牵手,全镇12万多亩耕地规模经营面积近11万亩,整镇推进合作化集约经营。鑫利达米业、源升河集团公司以及镇域内10多家米业加工公司成为产业龙头,连接基地的种植合作社和水稻种植大户,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获、统一销售,达到10多家。鑫利达米业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将民族村的1万多亩耕地全部流转成绿色水稻生产基地。民族村党总支书记金春明和种稻大户周仓宝等4个种田大户组建水稻合作社,负责流转费,招用熟练种稻农民全程负责几大片区水稻的生产管理。合作化催生出新的产业链条,太平村党总支书记钱占忠领办稻草编织合作社,有4个分社,年编织销售稻草帘100万延长米,常年用工100多人。经销商主动上门购买,产品最远销到俄罗斯。
现在,庆安县每个乡镇都组建了1个由村级组织领办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不仅负责耕地规模经营,还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找到了增收新门路。同乐乡同发村党总支书记孔庆凡介绍,全村组建了5个合作社3个公司,带动耕地合作规模经营面积95%。今年组织富余劳动力几百人外出务工经商,劳务收入三四百万元。农民吕桂臣是成手瓦匠,一天建筑工资600元,一个建筑期10来万元收入。
目前,庆安县已经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各类党群合作社436个,组建联合社党总支7个,建立合作社党支部25个,参与农户25600户。根据合作社联合社党组织进入后农村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的新情况,庆安县委将辖有合作社党组织的村支部改为总支或党委。对因党员人数不足等原因未建立党组织的合作社,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开展活动。目前,这个县在符合组建条件的406个农民合作社组建了党支部,向未建立支部的合作社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42名。
再造形象
党群合作社搭建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成为调节新生产关系的有效形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推进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的过程中,巨泉村105名党员争先恐后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联合社的理事长,张淑玲是一个不拿工资但却尽职尽责的“总经理”。在她的带领下,由村干部、党员担任的其他分支机构的理事长和经理,他们也心甘情愿地做“志愿义工”。高粉房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凤全,是搞粮食经销的老行家,与粮商有着广泛的联系,还经常上网了解观察粮食市场的走势,他所有的辛苦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合作社的粮食能够卖上好价钱。宝山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养猪大王李庆义等15名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将合作社发展成集生猪、肉牛、肉羊养殖为一体的大型牧业养殖合作社,年收入2193万元,销售网点覆盖全省。力争在5年内打造成出栏生猪10万头,肉牛、肉羊、蛋鸡饲养量增加5倍以上,建立肉禽加工企业,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可实现3.6万元。
民乐镇民旺村党支部书记肖焕富是个“企业家型”的书记。为了设法将红高粱“种大”,他认真考察了酿酒企业的用料市场,今年春播时,就毅然决然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多亩,合作社将种子、化肥赊给农民,到高粱收购时收回。并与农民签订市场保护价:每公斤高粱最低价为1.8元,收购时还可以随行就市定价。据估算,今年入社农民的高粱1公顷可产9000公斤,去掉5000多元费用,纯效益可达1.3万元。
同发村5个合作社、3家公司都是由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的,32名党员组建家庭种植联合体经营耕地1.1万多亩。宋方屯原是同发村最穷的一个村民组,将51户农民的耕地流转给17户农民种植之后,全部采用大垄平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粮食生产收到了规模效益。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纷纷走出去另谋增收渠道,每个家庭年平均增加收入四五万元,宋方屯一举成了全村首富。
大步走强
庆安县委组织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引导工作,他们鼓励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统”的功能,大胆创新工作模式,全县14个乡镇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个以合作社联合社为主基调的集约化农业经济大潮涌动庆安大地。
巨泉村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依托巨泉村页岩、红土、林业等资源优势,成立了巨泉资源项目开发公司、巨泉页岩新型建筑材料、巨泉红土肥业股份等公司。成立了联合社妇女互助会,下设农业耕种队、庭院经济队和关爱帮扶队等组织,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产生活难题,解除外出劳务人员后顾之忧。张淑玲和村民们的共同愿景是:5年内联合社将集约土地5万亩以上,其中烤烟种植面积要达到5000亩以上,打造全省最大的烤烟种植示范基地。农机合作社资产达到5000万元,大型农机具1000台(套)。畜牧养殖业以绿色无公害为优势,打造巨泉特色品牌,5年内生猪年出栏10万头,肉牛、肉羊等养殖数量增长5倍以上。劳务经济人均收入4万元以上。引资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5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500万元,资金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以上。
肖焕富也有一个发展红高粱经济宏伟战略。今年初,他联合本村几个合作社共同组建了庆安县富民红高粱产业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并把庆安祥盛酒业有限公司、富民粮库引进联合社,配建了富民劳务服务公司和妇女互助会,计划在两年内发展红高粱种植基地5万亩,建成辐射全国的红高粱市场基地。
庆安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合作社联合化,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平安镇的“一镇两区”规划,就是鑫利达米业将民族村1万多亩耕地实行整体流转,村民们获得了主体性收入增加15%以上的利益保证之后,纷纷到韩国企业务工,现在每年每人收入可达10万元。收入大幅提高的村民,有能力享受与城里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以镇政府为中心,重点打造安平社区和民族社区。今年民族社区一期10栋四层住宅楼动工建设,入冬前320户村民即可入住。
本栏目由河北石家庄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