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章的QQ群沉寂了很多。
小章是一家中小银行的市场部工作人员,他经常在QQ群里与银行同业交流信息。以前,QQ群里总是闪烁着各种同业产品买卖的消息,如今却再不见踪影。
“即使有消息,也是传统的资金业务,往常最火的买入返售业务是不敢有了。”小章说。
这样的变化开始于一个多月前。
5月16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也称127号文)。
随即,银监会办公厅在同日发布了配套性政策文件——《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140号文)。
双拳齐出,击打的正是银行同业业务的“七寸”。
近年来,尽管监管部门也曾数次规范银行间市场的同业业务及票据业务,但收效有限。然而,随着这两份文件的出台,监管部门第一次对银行同业业务制定了全面而系统的监管框架,并首次将同业投资业务纳入监管之中。
剑指钱荒,抑或影子银行?
127号文以及140号文的发布,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再次出现因个别分行流动性紧张而导致违约,并触发连锁反应。
这两份通知发布的时间十分巧妙,正是半年冲时点前。
犹记得,去年5月中旬,银行间拆借利率开始逐步攀升,在6月中旬达到了高潮,最终引发银行“钱荒”。
导致“钱荒”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大量扩张同业业务而导致的风险偏好错配。
“不少金融机构通过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业资金,再投资于期限长、收益高的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不断增加,就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在分析去年“钱荒”事件时,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道。
当时各银行资金紧张的尴尬局面仿佛还在眼前,如今在这相似的时间节点上,127号文以及140号文的发布,“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再次出现因个别分行流动性紧张而导致违约,并触发连锁反应”。一位监管人士认为,此时发布监管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平稳度过年中流动性大考,避免“钱荒”再次发生。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两份通知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
“这两份通知的发布,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打压影子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处长黄广明告诉《农村金融》周刊记者,“它们对非标、表外业务给予了严厉遏制。”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表现为以同业业务主导的资金投放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以同业业务方式开展的影子银行暗藏了巨大连锁风险,不仅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面推高资产价格及扭曲金融市场融资结构,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及经济泡沫化。
“127号文主要的指导思路,就是非标要向标准化发展,风险资产权重也做了调整。”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徐高同样认为,这是一个“堵后门、开正门”的管理办法,将风险透明化,使同业业务更加阳光化。
堵住非正常的同业“后门”
127号文的出台,基本堵死了所有利用同业业务做非标的途径,将同业融资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计算资本和拨备。
但是,恰恰是这个“堵后门”,却堵住了很多中小银行的生财之路。
其实,传统的同业业务以同业存款和债券为主,流动性高、风险低,规模有限,对银行的流动性影响并不大。
然而,自2009年以来,由于信贷额度管制趋于严格,同业业务开始异变成资产出表、规避信贷监管,之后又出现了同业代付、买入返售等五花八门的创新。由于同业业务具有不缴存存款准备金、节约资本和拨备、不受存贷比约束以及交易双方均可获利等特点,很多商业银行利用同业渠道包装非标资产,规避宏观调控和监管要求,追求高额利润,从而导致非标业务大行其道。
而127号文的出台,基本堵死了所有利用同业业务做非标的途径,将同业融资纳入全行统一授信体系,计算资本和拨备。
这就让同业业务发展比较激进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受到较大冲击。
“兴业银行和一些城商行的信托买入返售资产规模占比比较大。”一位银行人士认为,相较于买入返售资产更侧重票据和债券的四大行而言,127号文给这些银行带来的压力更大。
受影响的不光是同业业务,还有与之相关的理财产品。
一位理财分析师认为,在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同业存款利率将呈下行趋势,这也将降低近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尤其是中小银行发售的以同业存款为主要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
“127号文新规加强期限错配监管,对于中小型城商行、农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会产生较大影响。” 钱景财富研究中心主任赵江林如是认为。
但目前,就《农村金融》周刊记者所了解到的,大部分农商行的同业业务基本上仍在传统业务范围内,因此受影响程度并不大。
“我们做的同业业务都严格按照监管标准,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类业务一律没有。”福建南安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主任林金灿斩钉截铁地说。
严防“形式大于实质”
如一股暗流静静潜伏于冷清的银行间市场之下,更多中小银行在观望。
“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不少专家认为127号文不仅是对影子银行监管升级,还在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类业务之所以盛行,在于其对于有融资限制或不满足银行授信评级的企业而言,是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方式下的实际融资成本是要高于普通贷款利率。”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而银行赚取的利差却是增加了。”
这就变相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弱化了金融机构提供给生产性服务业、“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激励。
也因此,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讲话时,痛批“金融市场主体行为的扭曲,突出表现在各类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
如今,127号文、140号文的相继出台,又是否能彻底扭转这一畸形形态?
业内普遍认为,“两文”对同业业务的监管比过去更为严厉,而目前市场上金融机构很多不符合监管规定的同业业务也开始偃旗息鼓,例如招商银行已经暂停买入返售业务,一些城商行也开始压缩票据业务。
但是,如一股暗流静静潜伏于冷清的银行间市场之下,更多中小银行在观望。
“行里还没有出一些新的规定,市场大部分人都在观望。”南部一家城商行金融市场部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会跟股份行和大行看齐,看他们有什么创新品种再跟着做。”
事实上,“创新”的手段从来不缺。
自2011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的同业业务及票据业务曾受过多次监管冲击。在当时,银行同业业务规模都会因新的监管政策而放缓增速,然而一段时间过后,被打压的市场又会通过另一创新方式或产品重新扩张。
据《农村金融》周刊记者了解到,尽管买入返售业务被叫停,但是目前市场上又悄然兴起了一些类似买入返售变异版的业务,如民生银行试办的T+D模式。
“该模式规避了127号文‘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的规定,但是仍存在合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该模式可能与127号文“实质重于形式”的风险计提原则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