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相关人士爆料,全家便利首批四家店将落户北京首都机场,与今年2月正式营业华润VanGo短兵相接。将门店定位于机场而非商务区或社区,似乎也暴露了其略显保守的打法,以及在选址上的困局。
尽管北京的门店即将亮相,但是开业时间仍然是个谜,甚至可能推后,低调得让笔者不可思议。而全家工作人员也曾表示,两年里北京门店超过两位数,这与其在成都等地的快速扩张相比显然慢了许多(进入成都不足两年已有近30家店)。
此外,全家便利又打出了另一张牌:1号店与全家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在上海300个全家便利店提供订单包裹自提服务。
其实不只是全家,另外两家外资便利7-11、罗森也是在京城采取了较为谨慎保守的扩张态度。目前官网显示进入北京十年的7-11拥有161家门店,7-11一位内部员工也表示,目前也仅以每月1家店的速度前进,而进入北京一年多的罗森至今也只有不足10家店。
事实上,外资便利这样的谨慎并不足为奇。
首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在26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便利店综合排名中,北京排名倒数第二,在增长率、饱和度及政策支持上均处于中下水平。所以,外资便利在京拓展缓慢也在情理之中。
业内人士就曾感慨,“除了生活习惯和气候原因,提供便利服务的成本过高,使便利店无法区别于超市而难以形成竞争力,是北京便利店发展不好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区店为代表的小型超市正纷纷增加服务项目,也瓜分了北京便利店的一部分市场,例如北京超市发增加代收快递、缴费、送货上门等服务。
在北京市场浸淫多年的联华快客、好邻居、物美等,虽然发展速度和门店销售等方面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由于进入早,在门店选址和消费者习惯上有着较多优势,这对于后来者的罗森和全家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便利也随着实际情况不同作出了一些改变。例如,在7-11从6月起开始在北京的社区店面内试水时令蔬菜。与普通超市不同,7-11为了降低损耗,上架的生鲜以净菜和盒装蔬果为主。虽然目前只有六七家7-11有蔬菜品类,且都位于中高档社区。但是这样的改变在笔者看来还是值得赞扬的,毕竟在社区里的便利店还是要贴近消费者,而生鲜则是社区居民不可缺少的。
那么,此次全家进入北京是否会做出调整呢?从其成都的变化来看(新增加了当地食品品类)也不无可能,但选址机场又让这种可能打了一个折扣。
此外,谨慎扩张的外资便利还面临着后来者的威胁。据笔者所知,与7-11非常类似的北京全时便利店近年来快速崛起,目前门店已经达到65家。
相较于外资便利,全时无论是在接地气和调整速度上都比“外资大船”好调头得多。一味地谨慎,似乎也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