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7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环境“倒逼” 茶业必须回归“生态”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上期,我们报道了人工成本上升给茶企业、茶行业带来的问题,也集中介绍了各地在解决成本压力、促进产业转型方面的探索经验。目前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大问题——茶园土壤环境问题。这个问题既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又蕴藏着茶叶从求量到求质的转型机遇。

    内外夹击

    茶园土壤恶化、国内外检验标准趋紧

    事实上,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也时不时有茶叶农残问题的影子。但过去的报道大多关注在消费层面,对茶叶农残超标等问题的深层面原因探讨不够。今年4月,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土壤污染情况报告,全国农田质量普遍下降,前景堪忧。作为农田的一个部分,茶园土壤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在业内,大家对茶叶质量问题与茶园土壤环境问题的关联性是心知肚明的。如今,随着市场环境的巨变,它对茶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凸现出来,成为大家无法掩饰、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一是这个问题的普遍性有增无减,甚至可以说全国茶区都逃脱不了环境问题的困扰。过去,福建安溪茶区的土壤质量问题最为突出,也暴露的最早。据报道,2005年,才开了一年茶店的安溪茶商陈敬敏被晋江市工商局检测出茶叶农残超标而罚了1万元,小店差点关张。其根源就在土壤有问题,这是行业里比较早暴露出茶园土壤问题苗头的案例。现在,在全国各地的茶区,由于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的趋同,茶园土壤问题也呈共性发生。就如同很多疾病是生活方式造成的一样,同样的生产方式也一定导致同样的环境问题。

    今年春天,记者到松阳参加中国茶商大会暨松阳银猴茶叶节,从该县的权威媒体了解到的一份专业调查报告显示:茶园土壤问题已成为松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据报告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松阳县茶园土壤酸化速度惊人,土壤酸化严重和板结趋势明显;另外,有效磷富集、钾镁相对缺乏也成为比较突出的土壤障碍。

    同时,我们看到国内、国际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检验标准、把关要求更加严格了。一方面,国家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到极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尺度从没有放松。仅本刊报道就显示:今年一季度欧盟加强对进口茶叶的口岸检查,我国就有多批次茶叶被通报、退运;6月,欧盟对进口茶叶农残标准和检验要求又有新变化。其中对茶叶中的啶虫脒、异丙隆等残留限量加严了一倍,另外还新增了对唑虫酰胺残留的检测……

    这两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必定会对中国茶产业未来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何去何从,局势在逼迫我们必须做出抉择、诉诸行动。

    症结暴露

    只追求产量模式导致“量与质两头空”

    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现在茶园土壤问题的根子在于不科学的生产方式,而不科学生产方式的根子在于“近视”的发展思路。

    浙江松阳的资料分析认为,由于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和农资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绝大多数茶农缺乏科学合理施肥理念,以价格、季节指导施肥显现比较普遍,盲目性大。由此就出现很多问题:一是肥料结构不合理,重化肥,轻有机成为常态。以松阳为例,有机肥不足10%。二是施肥次数多,化肥用量大。一般每年施肥2-3次即可,现在松阳茶农一年施7-8次是常事。平均氮肥量达106kg/亩,是一般理论合理用量的1.6倍。三是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合理的沟施作业难度大,茶农就采用简单的撒施,近40%的肥料无法被土壤吸收,形成肥害。

    如果仅仅是付出了环境代价,换取了短期利益,那似乎还能算是“划算”的买卖。但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不可能得到人们想要的结果。比如在松阳县,由于重施偏施氮磷肥,扰乱了茶树自身的生长规律,直接影响茶叶的百芽重、干茶率、茶叶型色香味,使茶叶质量下降。据反映,以前3—3.5斤茶青能加工一斤干茶,现在需要4—4.5斤才行。残酷的事实告诉产茶农:盲目施肥是茶青产量上去了,季节提早了,但产茶率下降了,茶叶型、色、香、味等品质变差了。也就是说,幻想通过单纯提高茶叶产量而提高效益的目的最终也落空了。而留下的是伤痕累累的茶园。

    专家指出: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90%的污染物最终会滞留在土壤内。因此盲目施肥还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以及大气氧化亚氮污染。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茶业、农业赖以生存的母体——土壤系统的彻底崩溃。说现在的茶叶生产模式“得不偿失”是隔靴搔痒,其本质是一种打着发展旗号的“自我毁灭”。对其严重性,行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逼上梁山

    茶业转型势在必行

    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确切说是近十多年的茶叶生产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已经把茶业、茶农逼上梁山。

    从松阳县这篇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到了问题,也看到了希望。县里提出要采用复合药剂治疗茶叶病。一是清醒头脑,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茶园土壤健康在全县支柱产业茶业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思路:从以“早”、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探索建立永续发展的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要管好农资源头,三是打造有机茶精品。松阳认识到有机茶是今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提出了“质量兴茶”新战略。四是做好“茶树理疗”工作,通过测土施肥、加强茶园管理,全面恢复茶园的生机与活力。

    如果说浙江松阳是茶业转型的后起之秀,那么福建安溪得益于问题暴露得早、采取的行动快,目前已成为产业转型的“领头羊”。

    陈敬敏痛定思痛,2005年回过头来开始在安溪龙涓乡自家的茶园尝试建设生态茶园。深入下去他发现如同问题的出现是一环扣一环一样,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施、少施农药就要植树,就要把茶园分割成小块降低虫害发生率,分成小块就要加强管护和使用有机肥,到后来他发现生态茶园不连片,他根本无法在非生态的茶园环境中独善其身。于是,2006年,安溪县决定不再增加茶园,从今往后只减不增,现有的茶园逐年向生态茶园转变、改进。2008年,华祥苑、八马、中闽魏氏等安溪龙头企业依照法国葡萄酒庄模式,开始兴建生态茶园。茶树听音乐,羊粪豆渣入肥、梯壁种植黄花菜、茶山头腰脚遍植名贵阔叶树种、农药一律采用欧盟和日本指定专用低毒生物产品……

    生态茶园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安溪龙涓乡党委书记魏中南算过一笔账:生态茶园一次投入要比普通茶园高4-5倍,且产量只有原来的2/3。但效果如何呢?2013年安溪中国茶都市场年交易量为2.1万吨、22.5亿元,茶叶均价为55元/斤。而陈敬敏的品牌茶均价为每斤96元以上,这还不包括未来黄花菜、名贵树苗的收入。他称这为“生态差价”。用“生态差价”弥补了“转型成本”,使安溪的茶产业转型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确保这种优势,安溪县还在不断创新,形成梯队优势,源源不断推动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据悉,目前安溪茶园总面积保持在60万亩左右,其中生态茶园和出口基地茶园总面积达30万亩以上,茶产值超百亿元,始终占据着全国县域茶区的“鳌头”位置。

    短 评:

    “生态茶园”是系统思维、大智慧

    从松阳和安溪的情况看,一个属于后起之秀,一个属于领军人物,但他们遇到的问题是相同的:过去十几年茶叶大发展积累的问题在“倒逼”我们改革、转型,否则就没有出路。而他们的经验也是相通的,那就是依靠科学、创新思路、运用技术,把茶区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生态茶园的建设,最终收获生态效益,这是可以永续发展的大智慧,也是对得起祖先传下来的绿水青山的“良心产业”。我们期待更多的茶区探索出自己的“天籁之音”,共同汇成未来中国茶产业的迷人音乐。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