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2006年1月举行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之后“三位一体”建设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上下逐步展开。近年来,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积极开展为农服务“四大体系”和基层组织网络、社有经济“两大工程”建设,强化专业生产合作,做强供销合作,创新信用合作,不断推进组织创新、经营创新、服务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新路子。今年5月下旬,本报特派记者赶赴浙江,对 “三位一体”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从本期起,本报将通过三篇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敬请关注。
“相知相亲做农友,相伴相生惠农业,相依相存在农村”。
浙江很多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大厅里,都在醒目位置挂着写有这3行大字的标牌。这3句话正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近年来在不断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用实践总结出的供销合作事业的宗旨。
做农友、惠农业、在农村,其实贯穿于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史,却又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萌生于2006年的这场关于如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探索,对于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来说,是面对浙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对自身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
用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马柏伟的话说,有一些改制完成后的供销合作社,在寻找生存之路的过程中,离市场越来越近了,但却离农民越来越远了。他们适应了市场,却不知道怎么回到农村、为农服务。
2006年起浙江省委省政府自上而下大力推动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工作,从客观上促进了供销合作社的业务、功能、体系在更深程度上向“三农”回归。
浙江省社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系统领办合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882家,截至2014年6月底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121家。而数字背后,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是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关系质的转变。
呼唤服务升级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迅速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将农业倒逼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然而浙江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同时,由于浙江位于东南沿海,每年台风都会对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害。相比浙江省GDP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浙江农业弱质、弱势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很大。采访中,我们结识了很多浙江新农民,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走南闯北的市场开拓意识,更感受到他们在农业转型中对资金、技术、市场和服务的强烈渴望和巨大需求。
杨灯聪,从2005年开始规模化种植水稻。但资金和科技保障时时考验着他成为“粮食大王”的梦想。
陈岩富,从种植广柑到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又在衢州成立高跟枇杷专业合作社。然而如何与市场对接,使枝头的累累硕果成为鼓囊囊的腰包,却成为他无法顺利解决的经营难题。
王军芳,一个从制衣厂女工成长起来的养猪专业户,变幻的市场,起伏的价格周期,让她的致富梦一波三折。
林兴冬,走出浙江在江西1.4万亩山地种油茶树。然而油茶树需要三五年才能有产出,对势单力孤的农户来说,资金的压力如悬在头顶的利剑……
这样的新型农民群体共同构成了浙江新农业的经营主体,他们在粮食、林果、养殖等各农业领域时刻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服务的诸多难题。
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的周国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曾指出,“三位一体”服务平台的构建要从资源供给方和资源需求方两方面推进。一方面是要形成政府主导、条块交融、合作经济组织为主承担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格局;但另一方面,主要是要加快创新农业体制,形成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农户的超小规模和兼业经营,会直接制约3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有效开展。
他的这番论断,在后来浙江各地“三位一体”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仅仅依靠自上而下推动为农服务资源的整合是不够的,杨灯聪、陈岩富等这些专业大户及其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与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转型、组织创新相辅相成、相伴相生,为构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注入了鲜活的内生性基因。
与农结伴相融
向农民靠近、满足农民需求、为农民服好务,这些口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台州市农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农”)通过十几年的探索,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熟悉农民、跟踪科技、结伴而行”的企业目标,并成为台州市供销合作社构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规模农业起不来,我们公司就没法生存。”台农总经理陶维康说,“像台农这样2000年才成立的农资公司,如果通过指导千家万户农民用好农资,和各类大大小小的农资零售店、个体户竞争来实现盈利,是一件庞杂而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台农一开始就放弃了散小农户的服务,而决心对接规模农业,与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结伴而行。”
2002年时,台农在很多经济作物集中种植的乡镇建立了门店,当时还处于亏本状态。他们坚持不懈地深入基层、走访大户,到示范现场、看试验效果,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
西瓜成为台农打开市场的第一个品种。受制于台州土地资源有限、台风频袭等环境因素,台州农民形成了追着太阳种西瓜的生产格局,而台农则跟着农民做服务,农民走到哪里,他们的农化服务就跟到哪里。针对台州瓜农分布全国多个省份、各地天气土壤条件千差万别的实际,从2006年开始,台农先后跟着台州瓜农到各地开设门店,实施一地一标准,开发针对性农资商品,让瓜农享受标准化服务。如今,台州几个较大的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离不了台农的服务,更成为台农瓜业、种业等子公司的大股东,共同推动台州高品质西瓜产业的发展。
台州的西兰花产业,也是在台农的专业化服务带动下实现了标准化、产业化。临海的上盘镇是国内最大的西兰花出口基地。2003年,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应对日本贸易壁垒,台农在上盘镇西兰花合作社内设立了西兰花专用农资门店,参与建立植保队伍、制定生产流程、完善产地管理档案、农资配送到基地等服务进行生产全过程跟踪,深入实行“全优保”作物方案,利用门店和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把生产标准贯彻到农民,用肥成本降至360元,比常规用肥成本下降28%,品质大大改善,提前上市。至今上盘镇出口的7000多批次西兰花均顺利通过日本《肯定列表》,无一因农残退货。从刚开始,农民们因台农列出的药肥价格高而半信半疑,甚至上访到镇政府,到如今,台农没通知社员们就绝对不用药,不给他们服务就会闹事的状况,台农与合作社社员结成了高度信任的关系。
至今,台农已在10万多亩实行规模化种植的西兰花、葡萄、西瓜基地上广泛推广了“全优保”方案,并注册了商标。这一方案受到了“投资型、技术型、年轻化”的台州种植业经营主体欢迎,使更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台农通过“技物结合”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农资服务的转型、企业的盈利以及与农民的相融相生,也因此成为供销合作社构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一个很好的载体。
2009年9月,台州农资公司、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忘不了农村资金互助社三家联合,在涌泉镇建起了草莓种植试验基地,开始了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三位一体”模式的探索性试验。除了专业的农化服务,供销合作社与信用合作社展开合作,在台农的农资门店,实施合作社社员凭信用卡向农资门店购买农资商品,农资门店向信用社收取货款,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后向信用社还款的“一卡一点一服务”项目,极大地方便了农民,不但能够对农户提供农资产品和技术服务支持,还能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
储备基层力量
台州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吴超说,“三位一体”建设不应该强求大而全、面面俱到的做法,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有选择性的突破。
台农这一“三位一体”功能载体的培育发展,正是台州市社的突破口之一。因为,2001年改制后的台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基本没有了基层组织,要想实现“三位一体”的服务,可以说是从零开始。而吸纳、培育、发展一批与农民密切联系的产业、实体是关键。
于是,台州“三位一体”建设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多形式改造、新建基层组织。例如,临海市供销合作社与永丰鲜果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基层社,在水果种植基础上,提供鲜果加工、冷藏、储运、出口服务,同时开办了产地市场,引入了农资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这样有品牌、有完备的生产加工条件的合作社,对接农资和销售服务,并帮助其组建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累计存贷款4亿余元。截至目前,台州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共发展“三位一体”农民专业合作社187家,开办农信担保公司5家,带动农户45.93万户,每年可带动农业产值13亿元。
浙江省社合作指导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位一体”建设的前几年,很多供销合作社将工作重点放在部门资源的整合、组织的联合等层面,随着近年来供销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不断深入的改革发展,各地供销合作社越来越认识到,“三位一体”建设最核心的内容还是要解决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建立什么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带动农民合作致富的问题。于是,合作化、专业化、一体化服务成为各级社探索的重点。
从2007年的18个“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到之后不断扩大的42个试点,浙江各地供销合作社普遍选择了以县级社为主导,以基层社和社有企业为主体,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体系构建思路。“一体”由县级社去牵头整合,“三位”功能由基层社和社有企业去拓展实施,围绕的服务对象就是成长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如苍南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徐守光概括的一句话:“没有基层的力量,就没有上层的价值”,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构建正在储备基层的力量,虽然这尚需要很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