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7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年改革结硕果 今朝迈步再企高


    2004年初,为适应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需要,加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性行业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发挥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作用,总社作出深化主管社团改革的重大决定。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和积极开拓,主管社团摆脱困境,步入快速上升的轨道,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总资产增长近5倍,总收入增长近17倍,会员增长近2倍,分支机构增长近3倍,累计培训18万人次,国务院领导批示40多次,近90%的工作人员是本科及以上学历,9家社团获得3A以上等级。

    10年来,主管社团改革成果丰硕,他们坚持市场化方向,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向深度广度延伸,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自身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与国际行业组织接轨,拓展国际和地区交流合作。与此同时,其管理和服务工作也不断提升,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社团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和机遇面前,主管社团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推进社团实现新的快速发展,切实融入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大局,推动社团业务与供销合作社业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棉花协会:找准定位 主动作为 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子

    中国棉花协会成立于2003年。体制上,实行棉麻局/棉花协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职能上,以服务、市场为导向;业务领域,横向从本系统流通行业扩展到农工商整个产业,纵向带动了90%以上产棉省区、60%以上产棉县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了棉花协会,形成全国棉花协会行业网络。如今,中国棉花协会转变观念,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努力发挥棉花协会行业领军作用,被政府认可,受农民和企业欢迎,社会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扩大,基本实现成为“行业代言人、政府好帮手”的预期目标。

    除了发挥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的社团基本职能外,棉花协会在争取行业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同时通过争取政府购买服务,完成了“中国棉花预警系统”、“棉花贸易规则”、“中国棉花”品质证明商标等一系列填补行业空白的项目。2009年,中国棉花协会成为民政部全国首批13家5A级行业协会之一,多次获得民政部“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和总社“优秀社团”称号。2013年,当选为国际棉花协会合作委员会主席国。

    棉花协会主要工作有:参与宏观调控,争取产业政策;反映会员诉求,当好行业代言;推广“中国棉花”,促进产业升级;建立预警系统,服务行业与政府;制订贸易规则,建立诚信体系;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

 

中国食用菌协会:内强制度 外强服务 做大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

    中国食用菌协会成立于1987年,2004年代表中国食用菌界加入国际蘑菇学会,并被选为副主席国。

    协会切实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全行业的整体利益,同时充分发挥连结政府和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我国食用菌行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改革10年来,协会积极推进市场化建设,对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对外不断扩大服务手段,主动为会员、为行业服务。其主要工作有:加强内部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拓进取、做好行业服务,开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交流与合作;开展行业培训和宣传等工作。截至2013年底,协会共有会员4230个,其中单位会员621个,个人会员3609个;共有8分支机构以及国际蘑菇学会北京办事处和标准化委员会两个工作组共10个分支组织。与此同时,协会还被民政部评定为3A级社团组织,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优秀行业协会、先进党支部。

    2014年,协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努力打造“二会一赛”的品牌。还将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食用菌技术,促进食用菌企业的对外贸易、交流活动,为把我国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而努力奋斗。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服务农资宏观调控 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成立于1992年。改革10年来,协会领导班子和全体工作人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有效发挥了职能作用,有力推进了行业发展。

    从2004年到2013年,协会经营收入、净资产、会员数量均大幅提高。会员份额逐年上升,11家骨干会员企业的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477.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380.6亿元;会员参与承储国家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的累计承储量,从2005年的56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259万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除原有的《中国农资流通信息》,又陆续推出《农资快报》、《农资月报》、《农资市场预警》和《年度行业发展报告》以及i农资手机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服务平台。

    在职能作用方面,协会以“服务‘三农’、保供稳价”为目标,全面参与国家化肥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国家化肥宏观调控工作;加强行业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客观依据;加强行业自律,加快推进农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农资质量追溯和标准化建设为支撑,推进农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各种活动,助推农资企业创新发展。

 

中国果品 流通协会:强产业 促流通 开创协会新局面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成立于1991年,以供销合作社系统果品经营企业为基础组建,现在已经发展成以果品流通企业为主体,包括生产、加工、储藏企业和果品专业合作社、地方协会、科研机构以及为果品产业服务的相关企业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会员涉及果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是唯一一家全国性、综合性果品行业组织。如今,会员由2004年的219家,发展到1215家,覆盖整个果品产业链。职能有效发挥,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经济实力增强。2009年被民政部评为3A级协会。

    协会的工作主要有:按“两个转变”的思路大力发展会员,加快建立分支机构;开展“全国果品价格监测与市场预警信息体系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果品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促进果品产业现代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台工作大局,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果品行业的交流合作;组织一系列展会活动,促进产销对接,解决果品“卖难买贵”;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建议,反映行业诉求,争取政策支持;举办中国国际果蔬、加工技术及物流展览会,促进国际水果贸易交流与合作。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挥行业中介职能 服务中国茶叶事业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成立于1992年,现有会员2493家,涉及茶行业各个领域,会员年销售总额占全行业的70%以上,茶叶资源控制率占全国60%左右。

    10年来,协会围绕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对内抓机制建设,对外拓展服务空间,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日趋成熟,逐步承担起全国茶叶行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功能,初步建立起决策民主、制度健全、服务高效、网络健全的服务体系。协会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同时,认真研究行业发展情况,积极创新协会服务,努力打造协会品牌。同时,积极服务于各茶叶产销区政府,为他们搭建产销平台、进行产业规划、举办茶事活动、开展标准化培训等,有效地促进各地茶叶产业发展。在10年间,及时、准确化解行业危机,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的广泛认可,被民政部评为“国家4A级行业社团组织”和“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05年,协会成为国际茶叶委员会中代表中国茶叶行业的成员单位。

 

中国蜂产品协会:坚持改革创新之路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蜂产品协会经过10年改革,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行业凝聚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被民政部评为4A级协会。协会现自有253平米办公用房,分支机构由8个扩展到12个,会费收取率从2005年的44%提升到现在的90%,服务性收入稳步增长。

    10年间,协会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现行有效的蜂产品国家标准有78项,协会参与了46项。其制修订的蜂产品标准涵盖了蜂产品生产中收购、运输、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为规范市场发展,推广优质品牌,协会相继开展了“中国蜂产品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全国蜂产品示范专卖店”评选等活动;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启动了“蜂产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推出了“中国蜂产品证明标志”,引导蜂农和生产企业对生产方式进行改进。

    协会还非常注重行业宣传,以争取有利政策。这些年来,协会通过网站、手机短信、电子邮箱、内部报刊、电子报纸、QQ群、微信群等形式为社会、行业企业、蜂农提供信息服务,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中国蜂蜜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白皮书。同时,协会根据行业实际,在发展蜂农合作社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创新服务 跨界发展

    10年改革,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取得明显成绩。行业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大大增强;社会对协会品牌认知度大大增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协会的信任度、依靠度大大增强。

    2012年底换届后,协会人、财、物与中再生公司彻底分开,自负盈亏,市场化运作。协会致力于创新服务,跨界发展。通过秘书处团队的共同努力,2013年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当年实现经常性收入690多万元。突破传统服务观念,实行跨界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总结行业最先进经营管理方式,引领行业发展;建立大数据库,为行业提供深度服务。如今,企业会员由2004年的不到100家,增加到2013年的400多家。2012年以前会费收缴率只有50%,2013年达到近80%。2010年起,协会先后承担或创办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服务新农村,农民工回收技能培训、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海峡两岸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城市矿产”博览会、“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论坛”、“再生资源行业领袖峰会”、 “国际废纸大会”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品牌展览与会议,还牵头倡议建立了“全国再生资源行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

    协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反映企业诉求,为行业争取政策;主动为政府服务,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任务;参与制定标准,争取行业话语权。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精心打造 细心维护 提高服务能力

    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在总社党组、理事会的领导下,在总社社团部及相关部局的支持下,坚持全心全意为行业、会员服务的宗旨,按照总社对协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薄弱的基础上,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协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桥梁纽带和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为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畜产品事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协会主要工作有:精心打造全国性行业品牌会议,“全国绒毛会议”年会和“全国毛皮会议”年会已成为业内盛会;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对《畜产品经济信息》月刊进行全面改版,发布“中国羊绒价格指数”和“中国肃宁毛皮原料价格指数”;开拓和深化与国际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增强企业自律经营意识;树立行业示范典型,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举办各类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促进畜产品流通;组织制修订畜产品行业标准;积极推进畜产品流通方式现代化建设步伐;牢记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公众安全。

    10年来,在协会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协会的经济实力增长20多倍,会员增长10多倍,协会分支机构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5个,许多活动从无到有,协会在我国畜产品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著。

 

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深化改革 走服务性发展道路

    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通过1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一是促进市场流通,连续多年举办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交易会,为企业产品展示、产销对接和经贸合作打造重要平台。二是宣传和推进各地烟花爆竹“新网工程”建设,为行业和会员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三是承担政府任务。主动争取政府授权,高质量地完成了烟花爆竹批发仓库建设、商用电热开水器等一系列标准的制定任务,为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开展信息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行业交流和研究工作,为广大会员企业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五是反映行业诉求。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烟花爆竹、炊事机械、陶瓷制品等行业的情况和问题,提出促进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六是推进诚信建设。初步建立了行业自律和引导机制,不断规范和约束会员企业的市场行为,逐步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七是开展国际交流,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会员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同。协会企业会员由当初的1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00家。

 

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加快企业 经营方式变革

    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以“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协会更快更好发展”为目标,以会员和行业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流通服务企业经营方式变革为重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引领行业、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综合平台优势,协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会员凝聚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行业地位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呈现科学发展的大好局面。

    改革发展10年来,协会积极落实中央精神和总社工作部署,在吃透协会改革和发展精神、落实总社文化建设工作精神、积极推进总社“新网工程”落地、完成政府委托任务并落实贯标、抓好“农超对接”扩大内需等方面均有成效。

    为充分发挥综合性优势,协会联合多方资源搭建平台,通过举办商业企业实战品牌交流会,培育展览会知名品牌,组织商品对接、网络对接,开展信用评价工作等提升服务能力。

    同时,协会还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协会2013年会员数达到350家,比2004年增加306%;会员覆盖85%的省。截至2013年底协会净资产达297万元,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推进供销合作经济 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成立于1987年6月,是全国总社主管的学术性社团组织,为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多年来,学会在推进供销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抓住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合作经济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总社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决策依据,在系统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学会根据供销合作社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紧紧围绕总社中心工作,结合学会实际,突出工作重点,体现学会特点,发挥学会优势,深化和拓展学会职能,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学会突出工作重点,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调研取得明显成效。如《建国60年来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等。同时,学会强化学术交流,拓宽工作领域,如举办“第十一次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发展论坛”等。学会还积极加强信息交流和宣传,扩大学会影响,如组织召开全国学会五届二次秘书长会议等。在狠抓基础建设、规范工作机制方面,学会积极参与起草重要文件,以服务中心工作。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突出学术理论研究特点 促进棉麻产业健康发展

    10年来,中国棉麻流通经济研究会紧跟全国总社战略部署, 认真贯彻落实社团部的工作要求,坚持推进改革发展,提升研究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研究会突出学术理论研究的特点,围绕棉花产业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宏观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10年来,研究会共完成研究课题18个。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领导批示15次以上、部委领导批示31次。另外,研究会还在理论研究上将供销合作社在棉花产业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做为重点,如《重振雄风,继续发挥供销社棉麻企业在棉花流通领域的主导作用》中就有阐述。

    10年来,总结研究会在工作方面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主要是:选好研究课题,深入调查研究;注重沟通协调,追踪政策效果,如2010年12月完成了《实施棉花最低收购价,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课题报告。在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做出批示后,国家于2011年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研究会对政策出台后的效果进行了跟踪,于2013年8月底向国务院领导提交了《关于改进棉花收储方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提出了制定棉花市场预警机制等政策建议。

 

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完善组织体系 为农产品有效流通服务

    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以为农服务为方向,本着夯实基础求实效,强化服务谋发展的思路,精心培育队伍、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开拓创新。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初步达到了政府、协会、会员、合作单位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如今,协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五级组织体系,即中央级协会、省级协会、地级协会、县级协会、乡级协会,呈金字塔状,辐射、联系和服务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发展省级协会会员23家,全国覆盖率70%以上。协会积极开展产销对接,通过举办各种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做好服务。7年来,协会共主办各类展会20多个,参展客商6000多家,达成购销协议800多个,协议金额500多亿元。

    在开展经纪人队伍培训和诚信建设方面,协会通过举办培训活动、制定《农产品流通经纪人诚信公约》、树立典型、拍摄展播优秀农产品经纪人电视专题片等工作,提升了农产品经纪人整体形象。与此同时,协会还积极加强对外交流,拓展了业务领域和服务内容,并承担了一些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以开拓创新精神探索 涉外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是全国供销总社主管的唯一涉外社团,也是国家民政部登记在册的28家全国性涉外社团之一。商会由广西供销合作联社联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中肥(香港)集团共同发起筹备,于2008年10月2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成立大会。目前,商会已在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文莱6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设立了代表、分支或合作机构,马来西亚等分支机构也在加紧筹备,将形成覆盖中国和东盟的联系、沟通、交流、合作网络渠道,体现商会国际性、代表性、权威性。

    商会以推进中国-东盟农资共同市场建设、服务中国-东盟农业发展为宗旨,以市场化办会、企业家办会为手段,以促进贸易和投资合作为目标,积极开展业务。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商会为会员服务的平台。除博览会农业展的招商招展外,还邀请和组织采购商参会采购,并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贸易对接活动,为会员和相关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经过商会牵线搭桥,一批中国农业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发展,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粮食、剑麻、橡胶、水果等规模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声誉。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