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7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土豆如何“突围”国际市场
中国农场主大会暨2014年马铃薯产业论坛召开
□ 本报记者 蒋祚 汪洋

 

  7月11-13日,中国农场主大会暨2014年马铃薯产业论坛在河北承德举行,论坛主题是贯通农商市场,共享农业成果。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贸易状况不容乐观,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以鲜薯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为主,贸易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本次论坛总结了中国马铃薯的国际贸易情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示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现状:生产、消费大国但不是贸易大国

    马铃薯作为我国小麦、水稻之后第四大栽培作物,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潜力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解决农村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年产量8586万吨,消费量24018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马铃薯国际贸易并不乐观,位于全球出口国第10位,进口国第16位。而且虽然我国马铃薯种植的面积和总产量在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我国马铃薯每公顷的平均产量是11吨,远低于欧美40多吨的标准,所以我国的总量和单产提升空间都相对较大。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于孔燕介绍说,在出口方面,我们马铃薯出口品种主要是鲜马铃薯或者冷藏的马铃薯,后者包括淀粉、加工产品、冷藏冷冻的马铃薯。在全球鲜的冷藏马铃薯贸易中,我国占了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三大目标市场。在进口方面,我国主要进口马铃薯淀粉,2009年后进口数量急增,主要进口来源是欧盟。由于欧洲马铃薯淀粉生产成本价位远远低于我国市场价格,有倾销嫌疑,后经过WTO裁定我国可提高马铃薯进口关税。因此,从2011年以后我国马铃薯淀粉的进口情况一直处于平稳状态。此外我国薯条进口增长同样较快,这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特别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迅速的快餐业。

    困难:贸易壁垒、种植效率低、营销不到位

    于孔燕表示,中国马铃薯贸易遇到的障碍首先是贸易政策问题,马铃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存在贸易保护现象,而且在贸易谈判中有一些不利我国的政策没有被取消。于孔燕说,根据东盟自贸区协议规定,马铃薯只在逐步取消的清单上而没有在零关税的清单上。此外,国际贸易的技术性壁垒也是个难题,贸易保护的技术措施一般很难逾越,这种严格检验检疫和高关税的措施都是造成我国出口不能大量增加和提高的原因。而且由于我国马铃薯产品的品种主要是鲜食马铃薯,产品不太符合客户的要求,而且即使加工产品也大多是粗加工产品,如淀粉、粉条等,自身国际竞争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

    在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方面同样存在问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谈到,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分布零散,种植模式很多,近年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多改进,但是主产区生产条件比较差,单产比较低,干旱、冻害等病害都越来越严重,防控能力相对比较差。“为什么不能跟世界发达国家比,因为就是靠天吃饭的感觉。”金黎平说,“品种结构不合理、高成本劳动密集型、整体效率较低、水肥利用技术水平低、质量控制技术较差,这些都会导致种薯整体质量不高。”

    另外,于孔燕指出,我国的国内贸易环境同样存在缺陷,在国际市场营销工作之后,我国国内的配合力度不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或农业大国在农场主市场营销方面都有非常多的国家政策支撑,美国、欧盟在推销农产品方面通常有很多投入,企业上规模产品都会有市场营销的预算,从这一点看,我国相对欠缺。于孔燕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也投入了一些资金,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所以这个问题是障碍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主要的一个因素,这是一个问题的根基。”

    期望:提高产业水平 拓展国际市场

    马铃薯市场的国际市场空间非常大,目前我国主要是同东盟、东亚的一些国家有合作,主要是因为我国和这些国家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全球马铃薯贸易额东亚和东盟占到全球贸易额的10.7%,我国马铃薯贸易额占全球1.5%,也就是说我国至少还有9%的市场份额,国际市场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于孔燕说,我们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改良产品质量、企业形象以及商业性质,在这些方面我国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贸易的基础就是产品质量和生产。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加工业的潜力,加工业和生产是紧密相连的,生产发展了,品种改变了,加工业也会有飞跃性的发展。同时还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技术交流、研讨会来取得合作共识,并且在谈判当中要争取对等、公平的政策和条款。

    要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要对整个产业实时进行监测,监测整个贸易的趋势和变化,采取相关的贸易保护措施。还要加强国际贸易市场的开拓,我国的企业营销部分相对力量较弱,应依托现有商会、协会、还有企业营销人员建立专门的队伍,提高营销人员的技能、技巧和综合素质,采取政府加企业市场营销模式,增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投入资金。

    荷兰农业食品与技术中心负责人的李安海介绍,荷兰的马铃薯出口量大是因为荷兰有一些特别大的加工公司,把马铃薯加工后再出口到国外。中国在生产方面做得很好,产量也大,但是加工、物流、贸易和营销方面还有一些弱点。而且马铃薯生产也需要有良好的储存、加工和物流,包装也是生产系统当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些都不能忽视。此外,中国也应在技术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有自我提高农业效率的能力。


    在此次论坛上,针对马铃薯的国际贸易现状,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国土豆要顺利“突围”国际市场,必须提升整个产业水平。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纳绍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大发展

    最近云南、山东土豆滞销,表面上看问题产生在流通环节,其实本质上还是生产环节现代化程度不够,整个产业链条需要尽快完善。

    一是提升生产组织化和商品化。组织化不是简单把生产者凑到一起,而是有效组织起来,能够形成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商品化就是要找到市场需求。二是推动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环节要对产品质量、等级、以及包装和整个流动过程有要求。三是加强产销信息平台建设。协会正在建数据库,内容包括全国各大批发市场中各类商品大型批发商采购的信息以及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也希望逐步扩大生产环节信息,把一个一个的单个流通和生产方面的信息汇集到平台中整合起来反馈给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让产销信息得到有效衔接。四是明确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的规划,考虑区域的定位。当地产的产品多少要外销?多少要加工?多少要从外地引进?根据定位流通的产业和网络体系来制订生产规划。

 

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辉: 

搭建全渠道零售体系

    目前,鲜活农产品的渠道有几个问题。一是仓储技术水平低。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为例,全县种植近50万亩马铃薯,年产40万吨。 2012年之前,全县马铃薯的保鲜贮藏以土窖为主,贮藏马铃薯在32万吨左右,大约占总产量的80%,按25%的常规损失率算,有8万吨被损失掉。但若收获后即进入冷藏贮存与初加工环节,不但可以每亩减损600元,错季销售还将使农民增收。二是缺乏深加工。80克土豆原料的成本为5分钱,但通过种植、收获、收购、制作、渠道分销、广告宣传之后的重量为80克的土豆泥,市场售价能达6元,是土豆原料的120倍。三是销售渠道有限。这也进一步影响了相关农业技术、仓储及深加工环节的改进。

    对此,新合作公司正探索搭建全渠道零售体系,通过搭建生鲜智能社区终端服务体系,服务于鲜活农副产品的流通,即以“生鲜社区便民店+智能包裹收发站+智能终端机”的形式,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平台系统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这种零售体系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买菜贵的问题,通过产销一体化链条,把合作社网点延伸到社区,通过完善农产品的检测、加工、标准化,解决农副产品食品的安全问题。另一反面,通过这种零售体系可以增加拓展流通渠道和时间,提升产品价值,帮助同产品流通,解决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金融服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