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微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然而受小微企业自身资产质量差、承受风险能力弱的制约,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患有“贫血”症,融资环境欠佳,融资手段匮乏。这主要体现在其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贷款难、抗风险能力弱等方面,大大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
农商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发展,已成为当前农商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健全“一个机制”
实现互利共赢
农商行应不断深化银企合作机制,坚持“小微企业做活,农商银行振兴”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主动深入企业想方施计,做到慎贷而不惜贷,努力通过信贷资本的供需行为实现双方共赢。
逐户建立信用档案,主动为企业提供金融形势、贷款程序、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分析、市场预测,积极参与企业重点项目论证,与企业协调合作,互利共赢。
突出“两项服务”
适应发展需求
一是推行阳光办贷服务。农商行应将小微企业作为核心客户进行维护,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全面推行“阳光办贷”,逐级落实专人对辖内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行业特点、区域布局等情况再调查,对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再论证,全面掌握企业资产规模、市场前景、信用记录等情况,并逐户建立信贷档案,科学评定信用等级,合理确定授信额度。
二是落实专人“跟踪”服务。变被动接受贷款申请为主动寻找服务对象,变在办公室坐等业务为深入企业一线跟踪服务。农商行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具有“少、急、频”的特点,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落实专人跟踪服务,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缩短决策链,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提高办贷效率。
坚持“三级走访”
创新工作方式
实行农商行、支行、信贷员三级走访,做到走访活动全覆盖。班子成员要带头深入小微企业走访,与企业面对面展开深度广泛交流,并建立客户信息储备库,全面掌握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情况。
班子成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走访计划,根据企业特点、规模,灵活安排总行客户经理分别走访,确保走访比例不低于辖内小微企业总数的50%。
各支行、分理处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负责走访本辖区小微企业,充分挖掘客户资源,确保走访比例不低于辖内小微企业总数的90%。
推行“四项措施”
实现良性发展
一是优先配置规模和办理票据融资。将70%以上的信贷规模用于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优先办理。
二是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对小微企业实施优先授信、批量授信,限定贷款办结时限,提高办贷效率,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满足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贷款需求。
三是实施利率优惠。按照贷款方式分别给予一定利率优惠,减少小微企业财务费用负担。
四是优化金融服务。结合小微企业区域分布情况,合理调整营业网点及信贷授权,加快布放ATM和POS机,发挥农商行点多面广、服务快捷、贴近小微企业的优势,满足小微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落实“五项机制”
改善信用环境
一是独立核算机制。由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殊性,农商行要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核算,以独立考察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经营管理业绩。
二是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对有条件的基层网点合理授权,简化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审批程序,减少贷款审批层级,实施“双人”或“四眼”原则,以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
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农商行应组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能与业绩紧密联系,从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四是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在减少贷款审批层级的同时,要求各环节都要配备专业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根据要注重对从事此项业务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以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是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要求客户经理注意收集和掌握各自业务区域的恶意违约客户相关信息,并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定期通报,构建风险“防火墙”以防范风险,改善信用环境。
北都农商行从实践中体会到,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既是履行金融部门职责,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对银行经营工作也是有力的推进。所以,该行坚持多为小微企业着想,把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困难的过程,衍化成为真正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过程,而该行自身业务也从中得到卓有成效的增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