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7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城市记忆的供销底色
——中合置业有限公司科学创新发展纪实(上)
□ 本报记者 任长宾

    (本版由中合置业供图)

    编者按 

    近年来,中合置业有限公司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中国供销集团的领导下,按照积极发展房地产等新兴业务,增强经济实力反哺“三农”的部署安排,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工作总基调,坚持科学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供销集团重要的利润支撑和创新板块。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中合置业有限公司各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采访,将通过两期报道为读者全面呈现中合置业的创新发展成就,中合人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敬请关注。

    弹指一挥间,中合置业已经跨过了第9个年头。

    9年征程,中合人的行囊里有太多引以为豪的故事。

    这是中合人上交的一份亮丽的答卷。

    截至2013年,中合置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规模达到300亿元,累计开发面积150多万平方米,二级出资企业达到14家,近两年中合置业每年为供销集团贡献利润2亿元以上,成为集团重要的利润支撑和创新板块。物业管理、商业运营、规划设计、地产金融、营销等相关产业板块协同运作,发挥资源整合的整体效应,一条覆盖房地产开发的全产业链条地产运营模式业已形成。

    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凝聚着中合人多少心血和汗水,也承载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供销集团对中合置业的殷切期望。

    9年来,中合置业根据总社和供销集团关于积极发展房地产等新兴业务,增强经济实力反哺“三农”的部署安排,以房地产业为主导,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发展地产、带动供销合作社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房地产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是什么让中合置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精彩蝶变成颇具规模的全系统一线房地产企业?

    中合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供销特色的“产业+地产”经营模式以及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这是保证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历程: 

    艰苦创业筑牢发展根基

    岁月写下光辉,激情成就梦想。回顾中合置业的发展历程,从奠基肇始、规模扩展、战略整合、模式构建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一路风雨磨砺,既有艰难坎坷,又有辉煌成就,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

    中合置业2005年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起设立,并全新整合系统资源,正式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2007年公司划归中农集团管理,2008年在中农集团鼎力支持下启动鞍山项目。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刚开始做第一个鞍山项目时,整个团队只有7人,没钱没经验没人才,困难重重,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艰苦创业。无办公场所,就简单租个民房,既作办公室又是7个人的宿舍,没有经验就边干边学,没钱就千方百计筹钱融资,结果用1个亿的资本金撬动超过12个亿的项目。硬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鞍山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回款的销售奇迹,“鞍山一战”吹响了中合置业正式全面进军房地产市场的号角,为公司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塑立了产业自信、管理自信和文化自信。2010年,中国供销集团进行战略调整,中合置业成为供销集团唯一的地产板块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先后向市场推出大连南海壹号、大连紫御东方、大连银帆国际、沈阳中央学府、辽阳中合华府、石家庄冀兴商城等楼盘,产品从满足居住需求的大众精品、改善需求的理想居所,到关注生活品质的高端产品和新都市主义城市综合体。中合置业个性化、精细化的产品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也提高了城市的品味,供销集团地产业领军央企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路走来,中合置业的奋斗历程是艰辛的,但中合人始终面带微笑勇往直前,他们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客户的满意就是最大的喜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源动力:科学管理激活发展活力

    有人说: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像房地产这样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如何让管理出效益、让企业更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合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事商业流通工作几十年的中合置业公司董事长孔德春深谙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明确要求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以制度为蓝本,人人遵守严格执行。

    制度要想产生实际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这是董事长孔德春和总经理陈金富率领的“一班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合同造价管理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和取得经济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合同管理,规避风险,中合置业班子成员经过研究、探讨,制定了规范各类工程合同审查签订程序的规定——“五审一备案”认证制度和“会审会签”制度,这两项制度对合同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违约责任与付款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明确要求各出资企业严格执行,这项合同管理制度为以后企业的经营活动上了一道“安全阀”,确保了合同的安全有效。

    “安得广厦千万间”,让人人有其屋,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房子,是中合置业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为了这一责任和担当,中合置业把大众住宅开发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立足北京,布局全国经济高增长城市,积极发展住宅、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引领城市化进程。孔德春说,“要想建造质优价廉的好房子,必须要把成本控制在最低限,从而把增值空间让给消费者。”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度作保障。公司制定了“七个一”成本控制方案。即制发一套标准化成本预算控制模板;分项目确定一个成本控制目标;编制一套成本控制规范管理办法;出台一项成本预算考核规定;明确围绕一个成本控制目标、上下两级预算造价管理的权责关系,形成一套区域市场目标成本限额标准;确定一套预算造价人员任免考核劳动管理关系。

    “七个一”成本控制方案既有制度又有考核,有科学性还便于操作,充分体现了中合人超前的战略眼光和优秀的管理才能。

    “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就是要求严,中合置业的房子住得安心,不用担心质量问题。”鞍山嘉泰星河是中合置业已建成入住的成熟社区,社区的居民这样评价中合置业的房子。好评来之不易,就为了让业主满意,公司制定了从质量检查、考核、奖励、处罚、回访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环环相扣,严防疏漏。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为企业赢得了信誉,树立起供销地产央企的良好品牌形象。

    视质量为生命,建造时代精品,杜绝质量事故,体现责任地产的形象,是中合置业的产品质量观。如今已经成为全公司人人都要遵守的“铁律”。

    没有过硬的好产品,企业就无法立足市场,是中合置业的底线,必须坚守。“我们从开盘的第一个项目到现在,中合置业重视质量管控,整体满意率较高,供销合作社央企的品牌形象完全树立起来了,这些都得益于平时的精细化管理。”孔德春自豪地说。

    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中合置业不断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管理创新,如实行财务会计人员的委派制,由公司总部委派主要财务人员到项目公司,实现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引进ISO9000质量体系,从业务流程精细化等各个环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签署安全责任协议书,把安全责任纳入到考核目标体系,建立安全生产建设管理网络。从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管理到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中合置业已建立了生产、设备、技术、财务、质量、安全、人事等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些规范性的管理文件,实现了管理制度化、行业规范化、职责条理化,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走进中合,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从普通员工到高管到董事长,人人讲制度,个个守规矩,遵章守纪蔚然成风。由于制度的严格落实,广大职工有了高度责任感,公司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标准化的管理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文化魂:传承供销文化打造企业品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

    几代供销合作社人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供销合作社的具体体现。如何从供销合作社的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出新的精神实质,培育成供销合作社房地产企业的精神食粮? 这是中合人的文化梦想,他们要传承供销文化来打造供销合作社的房地产品牌。

    中合置业通过调研考察,学习研讨,认为供销合作社“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最契合企业的发展理念。他们充分汲取“扁担精神”的内涵,结合企业实际,把“扁担精神”和供销央企强大社会责任感、房地产企业这些特性融合在一起,系统总结出“勤勉敬业、坚韧奉献、忠诚守责、开拓创新”的中合企业精神,以此作为中合人的职业操守。“扁担精神”终于在中合落地开花了。公司每一个人都要把这16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铭记在心,用孔德春的话说,“这是我们的安身之本。”

    中合置业结合房地产企业管理实际,尤其是央企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品牌优势,把儒家的一些经典思想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上来,提出这样一种新的观点,“以义取利、以利行义、义利合一”。中合人认为这才是唯物主义者的义利观,以此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中合人这样解释“以义取利”,企业要恪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拒绝任何利益诱惑;同时,一定通过合法、合规、合约经营,坚持以专业能力公平公正地从市场获取利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以利行义”就是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就要用从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来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政府提供税收,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据统计,近年来中合置业共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50多人,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纳税超过2000万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近千套安全舒适的房子。而“义利合一”首要的要以“义”做前提,同时讲求“利”益,强调“义”和“利”要兼顾统一,二者有机融合。

    “以义取利、以利行义、义利合一”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勤勉敬业、坚韧奉献、忠诚守责、开拓创新”的中合置业精神,擦亮了供销地产央企的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提高,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企业文化在中合置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振奋了员工精神面貌,增强了工作干劲,同事之间也更团结了。

    总经理陈金富这样描述公司的文化理念,“做一个善良感恩的人,建设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伟大企业。”这是中合置业的文化内核,也是中合人的共同追求。他高兴地说,“中合置业倡导人人要有爱心,讲诚信,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签订反腐倡廉责任书、明确职责夯实反腐机制;公司党组织全覆盖,“支部建在连上”,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力;结合企业党建、反腐廉政建设,中合置业实施经营与党建工作企业负责人“一肩挑”,双促进;中合置业扎实特色的党建和组织建设,2013年被评为总社“优秀基层党组织”。企业文化这朵幸福之花,正在中合置业的土地上灿烂绽放,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供销情:“产业+地产”经营模式展现供销魅力

    大连南海壹号是中合置业投资开发的高端商务综合体,位于大连凌水湾总部经济基地滨海路旁,总投资30多亿元,总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具有整合商务、商业、居住、休闲四位一体的功能。作为全国唯一的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大连再生资源商品交易所落户南海壹号,实现再生资源期货交易和房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据悉,截至2013年6月份,交易额突破2000多亿元,未来将培育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研发基地、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基地、高端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再生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这是中合置业创新经营模式、实施“产业+地产”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市场上传统房地产企业拿地——建房——卖房的模式,只有房和地,没有产业,没有依托于产业生产与发展的长期可经营的“资产”,更不能体现供销合作社的属性。中合人认为,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的商贸流通、农资与再生资源、大宗农产品交易和金融服务等传统产业基础,带动供销合作社传统产业的发展,延伸房地产业链条,走一条“产业+地产”的发展模式,才是具有供销特色的中合地产发展理念。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宗旨,大连东港紫御东方项目把农业产业和地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地产格局。“东北亚农产品交易与研发中心”是中合置业投资兴建的一个产业地产项目,配套高端住宅紫御东方,未来将成为大连钻石海湾集滨海风情商街、农产品研发大厦、高端住宅、休闲广场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

    交易中心依托中国供销集团平台,将集团旗下的涉农产业加入到系统中来,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物流体系,按照“电子商务/实物交割+物流配送”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终端消费者产销直供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和良性发展。

    大连开发区银帆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打造大连乃至东北的首张文化名片,号称大连的“798”创意区,已列为大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沈阳中央学府的农产品展示中心和东北“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将成为东三省最大的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中合置业通过整合系统资源,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产业优势,产业和地产互为交融,融入“金融要素、产业要素和‘三农’要素”,相互促进,突破传统地产业的局限,让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产业成为支撑房地产发展的引擎,中合的一个个房产项目正变成了为农服务的平台,供销产业发展的舞台。

    人才梦:建设精干高效的人才队伍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中合置业始终把培养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

    “没有优秀人才做支撑,企业发展就没有动力,注定走不远,也走不好。”孔德春坦言。

    内训外请,举办培训班,打造学习型团队,是中合置业人才成长的黄埔军校。辽阳公司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角度出发,每周开办一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课程培训班,一方面由公司内部有现场经验的员工结合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做典型案例分析;另一方面,聘请外面的专家讲授先进的管理理念,开阔员工的视野。这种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习培训方式,为中合置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沈阳公司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员工二级培训方案,并将培训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一级培训,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共性内容,重点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由公司统一组织,每周六进行。二级培训由各部门根据本部门专业特点,设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二级培训体系的建立,形成了周周有主题、有培训方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培训模式,中合置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多种多样,校企合作就是典型案例。

    辽宁科技大学作为中合置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培养资格,双方协议开展“星河人才工程”,鞍山公司选派5名中合置业优秀员工到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非脱产学习。这种通过企业工作实践和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公司培养了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优秀的人才就要大胆提拔任用,有多大能力就给多大舞台”,孔德春这样阐述自己的人才观。

    让基层培养人才,从优秀的年轻人中选拔人才,是中合置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秘诀。

    公司副总经理胡京徽2007年进入公司,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基层,经历多岗位锻炼,一步步从基层成长为企业总部高管;“80后”员工岳瀚东、苏继赢,这两位2012年只有25岁的小伙子进入鞍山公司,通过系统培养,给他们“结对子、引路子、压担子、搭梯子”,先后被总部派往辽阳、沈阳等项目公司进行多方面业务锻炼,一步步从基层走上了项目公司中层管理岗位,并被集团评为“2012年青年经营能手”。

    如果说内部培养、基层选拔人才是中合置业常规用人套路的话,那么“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却是公司人才观的另一种阐释。中合置业可谓是求贤若渴,用人唯贤,发现优秀的有用之才,就千方百计想法挖过来,委以重用。

    有“铿锵玫瑰”之称的中合置业沈阳公司总工程师韩玲,是中合置业的一名女将。韩玲加入中合置业的过程颇有戏剧性。2011年,韩玲所在施工企业承揽了中合置业鞍山项目的施工任务,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得到中合置业的认可。为了把这位人才挖过来,经过与施工企业的反复协商,最终韩玲作为优秀专业技术人加入中合置业,完成了从“合作方”到“自己人”的转变。作为主抓工程质量的负责人,韩玲对每一项工作都严格要求,精益求精,非常敬业。她经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坚守现场,几十米的高楼,上下往返,一天几个来回,她从不说累。中合置业不拘一格、创新的用人方式,使得中合置业在行业里始终保持遥遥领先地位,保证了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类似韩玲这样的工程技术岗位优秀员工在中合置业举不胜举,刘东章、余毅萍等也因先进事迹被总社、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在中合置业,像胡京徽、岳瀚东、韩玲、苏继赢等这样的干部职工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的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奉献着青春年华,也收获着中合置业的发展壮大。

    拔尖人才擂台赛,这是中合选拔培养人才的又一“竞技场”。候选人集体亮相,接受全体员工的民主测评,还有专家测评、现场竞职演说,把这几项综合起来,优胜者将担任相应岗位职务。如没有职位空缺,这些优胜者将进入公司的人才储备库,作为后备干部的考察对象。

    “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德才兼备”,是中合置业人才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有人才的培养机制,又有规范的选拔任用程序,通过创新用人方式,中合置业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带出了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的管理开发团队。

    一座城,因一座座建筑而变得美好;一座座建筑,因供销合作社人的精彩演绎而熠熠生辉。

    为了城市的美好记忆,也为了总社及供销集团的重托,中合人下定决心:要用辛勤劳动绘就城市别样风情,用最美的建筑留住城市最难忘的回忆。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合置业正在总社和供销集团的领导下,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用供销合作社人的勤劳和智慧,绘制出更为绚丽的城市画卷。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