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7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家乡就在记忆里的茶中

任 高

    在鄂西北十堰南部山区,一个毗邻神农架北麓的丘陵村庄叫高坪村,那便是我的家乡。那里四面环山,中间是条大峡谷,一泓淙淙流淌的溪水穿村而过。它流呀流,流经县城马栏河、入南河、跳到汉水去了。这个小山村看来不起眼,但种茶喝茶的历史,可是悠久而深远。据说神农氏在神农架为民尝百草采药而中毒,就是咀嚼茶叶而解毒,从那时起,这个村子就有了茶树。

    如今,高坪村几乎是家家有茶园,户户都炒茶,而且是大人小孩都喝茶。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不管儿女们在外面是读书,还是以后参加了工作,每到春季,母亲总是到屋后的茶坡上,亲手采茶,又亲手炒制,然后分别寄给我们,当我们尝到家乡的绿茶,就像回到了故乡,见到了慈祥的母亲一样,不免唤起了缕缕思念和怀乡之情。

    尽管外面的茶厂、茶叶公司,早已是现代化、机械化了,可家乡这个小山村,还是扛着一块板不换肩地走下去,仍采用人工炒作。要问为什么?乡亲们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他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养土鸡,生土蛋”,照样市场紧俏,有竞争优势。的确,全村100多户人家,每年就产茶十几吨,制茶工艺始终沿用“手工造”。每到春茶季节,不等产出茶来,那城里人、外市人,就络绎不绝地上门采购一空。自古以来,虽然茶树品种更新换代过多次,茶的品名也多如牛毛,至今还没有创作出一个有注册商标的品牌。但很多茶名听起来还十分优雅动人,什么“吴氏毛尖”,“刘氏箭毫”,还有“王氏雀舌”,但有一个共同的乳名叫“家园绿茶”。喝了这家园茶的人,都说“地道、绵长、味醇厚、耐品味”。

    如今,有一条省级公路,从北到南蜿蜒而来,穿过村庄可通到神农架、宜昌、三峡那边,这是一条“两山一江”的旅游线路。这里的村民因路生智,因路寻商机。他们竞相在公路两旁盖起了小平房,小瓦屋,名叫“南山农家乐”、“老婆婆茶坊”、“田大嫂茶庄”、“乡巴佬茶馆”,他们把自己制作的“手工造”茶,当作招牌张贴在门外墙上。在屋内支起了大铁锅,把在山上采回来的新鲜茶叶,教好奇的旅客现场演示炒作技艺,让旅客品尝到自己亲手炒作的绿茶。品茶饿了就吃农家乐,因此这个小村庄成了旅游路上的小驿站。很多旅客不在城市里停住,都偏要赶在这里投宿,体味乡野山村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

    高山育灵草,名山出好茶。这里茶好,轶闻趣事也多,一些村风礼仪,乡土人情多与茶沾边,形成了山村特有的茶文化。“来客休开言,一杯茶向前”,先茶后饭,茶烟不分家,给老人家祝寿,晚辈少不了拎上一斤茶。哪家年轻人如订亲、结婚,丧葬、送祝礼、盖房屋,都少不了送上一斤包装成圆筒状的茶叶,上面还贴有一个红纸条。女儿出嫁,父母陪送的嫁妆中,也少不了装上一斤茶,表示将来多子多福。送亲的队伍到了新郎家,要给客人奉上三遍茶,其中头遍茶就是绿茶。结婚典礼上,新郎新娘要给长辈敬上一杯茶,还讨回一个红包。老人去世后,由子女拿几片茶叶,含在老人口中,让老人到了阴间,也莫忘了阳间人。要是哪家有了矛盾,邻里间闹了纠纷,这时定会有一位长辈出现在当事人的面前说:“走,到我家喝茶去。”于是双方便跟着老人到他家中,现存的开水,现存的茶叶,一人泡上一杯,边喝边理论,老人这边批评几句,那边美言几句,一杯茶喝完,气也自然消完,就像茶在沸水的杯中,几次碰撞,终归平静,融为一体,释放出清香可人的气息,正是“一杯茶下肚,万事皆罢休”。

    这一代又一代的长老,既是众生的权威者,又是炒茶品茶的高手,还是掌握“单方治大病”的“土郎中”。若是有人喝醉了酒,人事不醒,他会教你把茶叶熬酽些沏上沸水,晾凉了一气灌下去,立即生津收效;哪家孩子有个肚疼胀满的,他会教你用茶叶连同杂粮一同炒糊煎水,兑点蜂蜜喝下去,定能消胀去滞,打嗝放屁,马上舒服;如果皮肤皲裂或湿疹脚臭,他会教你熬上几大把茶叶,连水带渣地洗手洗脚,定能起到疗效作用。

    茶是一副真善美的药剂,它能溶解人体内的食滞胀满,而且能消融人际间的心理障碍,使人们共同走向和谐、和美、纯净的生活。千万年来,家乡的生产生存环境发生了千变万化,村民生活日新月异,唯一不变的就是炒茶制茶喝茶的习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