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湘鄂情董事长孟凯有个论断:其在餐饮业无路可走,遂转投科技。真是这样吗,在零售界,餐饮不但不是无路可走,反而还带着零售业在低谷时期杀出“一条血路”。
热门餐厅排长队等位的客人、超高的翻台率成为购物中心眼中的“当红炸子鸡”,购物中心纷纷向餐饮企业示好,大量引进餐饮业态,打破过去购物中心的购物、餐饮、娱乐黄金比例52:18:30,现在调整为4:3:3。餐饮企业承载着购物中心吸引人流的希望。转型中的百货业也向餐饮业态抛出橄榄枝。引进餐饮企业的效果立竿见影,购物中心的人流量走高。
相比购物中心做“甩手掌柜”,引进餐饮业态之后便无需亲力亲为负责经营,便利店对店内的鲜食则要费心得多。7-11每周更新8至10种鲜食产品、调整1次便当菜单,罗森每个月推新4种便当、1个寿司和1个饭团。便利店尤其是日资企业还要绞尽脑汁地开发新品。此外,进入不同的市场,还要入乡随俗,投消费者所好地增减单品。
便利店升级改造也倾向于加强体验与鲜食。全家便利店的第三代店设置餐饮区及用餐区。苏果推出的第三代便利店主打三餐鲜食和服务。
便利店愿意在鲜食上下苦功的原因是鲜食的毛利率较高,一般在35%~70%之间。而且鲜食还能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此外,与日本便利店鲜食比例达到34%相比,总体上中国的便利店的鲜食业务占比不到20%,这块市场还有潜力可挖。
如果说便利店增加餐饮比例已成为业内共识,那么在超市当中发展精致的熟食、增强体验性尚属新风尚。
没什么新意的超市通过联营的方式设立食品柜台,损耗由经营者承担。不过,超市的空间比较大,至少能够提供比较丰富的品类。
大胆出位的超市在经营上匠心独运。精品超市多为设立“超市主厨”的尝鲜者,员工在玻璃厨房中准备食材和烹饪,透明化的操作同时增加了观赏性。据了解,主厨区的面积逐年扩大。这类超市提供更精致的食品、更健康安全的环境、更规范的操作流程,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顾虑。
除了卖产品外,这类超市衍生出系列体验经济。例如city’super的cooked Deli美食广场提供试吃服务,在culture club教授烹饪课程。学员学习烹饪延长了其在超市的滞留时间,上完烹饪课极有可能直接在超市中购买食材回家。
在餐饮方面挖掘的超市还只是小试牛刀。在欧洲发展比较成熟的超市已经把体验做成了生意,在超市开放表演性质的烹饪,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大大增加了购物的乐趣。
购物中心引进的餐饮企业大同小异,能否直接给经营者带来真金白银不好说。而便利店、超市因为独具特色的餐饮业务多了点灵性,也因此有了个性化差异。无论是在鲜食品类还是体验上的创新,都为零售业增添了一抹亮色。
消费者越来越在意食物的口感与体验的愉悦性,商家对症下药,把体验做得令人耳目一新,餐饮这盘冷饭仍旧能够炒得色香味俱全,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