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百货业却仍处“寒冬”,商场内舒适的凉风并未留住顾客,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反而在年中这个将出业绩数据的关键节点,许多百货关店的关店,整改的整改,百货业真的集体病倒了吗?
当然,这种境况之下,做出改变的也不是没有,加码自营品牌、向购物中心转型、重新招商、打主题牌,甚至还有试水便利店的……这些改变的宗旨无非就是:迎合新的消费需求,先把顾客招揽来再说。
新一波关店潮
“六七八,没办法。”业内人士多用来形容一年中这三个月是百货业最难受的三个月,是行业的淡季。
而在淡季来临前,中国的百货业就已经遭受了一轮关店潮。据联商网《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不含家居、电器)共计关闭158家门店,远超2013年全年35家的关店数。而在上半年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国内已经有13家百货门店关闭。
到了7月份,百盛北京东四环店在7月1日悄然停业,10天后,开业不到两年的广东湛江王府井百货也宣布正式停业。接着是,华堂商场北京北苑店开始进行闭店清仓,9月1日正式关店。
这些关店背后还有这些冷冰冰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国内18家A股百货公司中,高达12家,超7成的公司出现营收下滑或净利润下滑的局面。其中最大的下滑幅度为杭州解百净利润同比下滑约49%,广州友谊一季度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纷纷下跌超20%。
至于关店原因,除了电商冲击、购物卡限制、大环境萧条等共有的客观原因之外,在原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总经理李刚看来,这也跟商场自身经营策略、是否及时根据需求不断调整有关。
当然,这样的变化也早已被许多百货业主察觉。
不久前,一则“万达部分新项目不再设百货主力店”的信息在业界流传,爆料称涉及北京延庆、东莞大朗等项目。这一信号被多数人解读为万达“抛弃”百货业态,万达百货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各地万达广场招商完毕,配套的住宅销售情况稳定,万达品牌逐步稳固的时候,再加上电商冲击,万达弱化尴尬的百货自然不无道理。
除了万达可能以弱化百货的途径抵抗百货业萧条,大多数企业的第一反应都是进行重大调整——走向购物中心。
日前,银泰百货杭州西湖店计划投入1个多亿改造成为购物中心,而根据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参照目前购物中心的普遍“标配”,餐饮、电影院以及儿童等体验性业态将成为调整增设的重点,按照这些业态的特点,整个商场的物业结构、动线设计等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在服饰品牌等的配置上,女装可能成为被削减最多的品类,40%以上的女装品牌会就此消失。
同时,广州最大的民营百货摩登百货7月15日宣布暂停西城都荟店的营业进行业务调整。摩登百货公告显示,若西城都荟店经营调整不成功,该店可能存在停止经营的风险。
自营能起多大作用
在调整的过程中,转型、全渠道、O2O,尤其是自营、买手制概念,都成了百货业危急关头的救命稻草。
今年4月份,三胞集团旗下南京新百斥资2亿英镑成功收购有165年历史的英国弗雷泽百货89%股权。南京新百实际控股人、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指出,除了实现中国零售企业的海外扩张外,还希望南京新百能借此机会,引入弗雷泽百货成熟的自有品牌和买手制运营模式。
比起三胞集团,动静比较大的还有外资百货第一的百盛。面对在华上市以来的最差业绩,百盛开始谋求困局突围。
据百盛创始人钟廷森介绍,今年百盛高管团队一直在全球各地考察,收购或代理符合企业预期的知名品牌。“目前已经花费了超过1亿元,将尽快实现收购或者代理100个知名品牌的目标。”
未来,百盛将握有大量自有品牌,个性化和卖点会逐步显现。不过,先于百盛之前,也有日资百货伊势丹、中韩合资的乐天银泰百货尝试了独家品牌代理与买断经营的先例,但受困于对市场把握的不精准和采买货物滞销带来的资金压力,这两家百货店均兵败一方。
先不说三胞旗下南京新百未来引入弗雷泽的自有品牌和买手制模式的成功几率有多大,仅从目前国内以自有品牌和买手制为特色的百货情况看,老佛爷仍处于培育期、玛莎百货关闭部分门店等残酷现实让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样的模式。
很多企业也尝试过进行服装类的自营,但因经验不足、买手缺少、资金占用量大,反而利润还不如联营时高,进而产生库存积压等恶性循环,所以最后又转变成联营模式。
而专注于日本零售研究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告诉记者,并不是自营比例越高越好。他多次考察日韩零售后也发现,日韩很多百货品牌此前也以联营模式为主,韩国新世界百货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自营比例才达到30%左右。而日本百货最开始联营比例在90%左右,目前大多数百货基本上是30%的自营,40%的联营比例,还有20%多的出租场地,比如咖啡、餐饮店等。
联商网评论员林尚玉表示,中国百货业很少有真正的自营,买手更无从说起,所谓的自营更多是直接代理品牌,或者做些无法体现企业品牌格调的基本款;此外,自营失误率居高不下,试错成本严重拉低利润率,低于联营品牌平均利润率,这让多数百货面对自营望而却步。
“吃喝玩乐一条龙”
李刚告诉记者,百货扩大自营应该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绝不是惟一的发展方向。
如陈立平所言,代理体制根深蒂固,把百货店目前陷入困境的原因全归因于联营并不对,自营也并不是让百货业摆脱困境的惟一方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营并不是百货业的终极目的,只是一种提升毛利、实现差异化的方式。百货业的扩张时代已经结束,精细化时代到来。其应重新审视消费者的变化,调整经营战略。
湖南福满家超市总经理梁建勇告诉记者,以前很多的超市、百货、购物中心都是简单的租金联营模式,而现在很多的都是把租赁、联营商都纳入一起经营,目的没有变,但是方式却丰富得多。具体来说,就是现在的百货不单单只是管理了,更多参与到经营中来,在招商时并不以租金为先,而经营思路一致才是招商前提,而且销售越高扣点越低。也就是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管是百货业主还是具体品牌商都在想法设法赚“人气、市场、占有率”。
在体验方面,梁建勇认为,具有“吃喝玩乐一条龙”的购物中心的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这一点得到一位经常组织零售业者出国考察的业内人士的认同。她也告诉记者,大家注意到了日本百货、超市的自营做得确实很好,但是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非常注重顾客体验。她举例说明,在日本电商也同样冲击了百货业态,但在永旺商场,诸如剧场、职业体验主题园、体育用品体验、乐器演奏、烹饪、烘焙、陶泥、插花艺术以及其他DIY等体验性极强、参与度极高的业态为商场聚集了很大客流,让很多家庭型的消费者在商场中各自能找到消费的兴趣点。“从价格上无法跟电商竞争的时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让消费者驻足、停留。”
银泰商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国军认为,未来的百货店不再单纯以购物为主,而是成为实现人流聚集、体验、交流的场所,国际化购物中心才是未来。例如银泰最近就在其旗下门店举行“爱科学”炫酷舞蹈机器人巡展,吸引暑期学生群体。
记者日前走访了主打艺术牌的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不论是商场整体艺术性的规划,还是各个品牌布置的艺术氛围,就连垃圾桶也是艺术的杰作,这让许多爱好艺术的顾客回头率更高。此外,芳草地的洗手间的人性化甚至让人觉得温馨。推开隔间的门,洗手池、洗手液、擦手纸、厕纸、化妆镜,一应俱全。
“细节处方见功力。”李刚表示,很多百货由于场地限制,不能大规模地转变,至少应该从细微之处考虑,让顾客记住自己。
新闻1+1
零售行业真进入寒冬了?
过去,零售企业都愿意扎堆设在城市中心区域,因为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人流密集。但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涨,让这些中心城区的零售企业步入“微利时代”甚至“负利”时代,关店止亏在所难免。
对于百货业而言,目前被关闭的门店,其实多数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北京市上半年关门的三家百货门店,分别是劲松地区的王府井洋华堂、方庄地区的贵友大厦和位于北二环的三利百货。这些百货商场都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周边有成熟的社区和便捷的交通,照理说应该是客源不愁。
但是,这些老式的百货公司有一个通病,就是其在设计之初,只考虑了购物功能,相应的停车场、餐饮和娱乐服务较少,而餐饮和娱乐,恰恰是目前百货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这些老式的百货公司,周围早已是寸土寸金,单靠自身力量已经很难扩建,关门转型或交给其他商业地产集团重新定位打造,实则是大势所趋。
有业内专家建议,零售企业转型,应当将新的商场选址设在房租和人工成本、货运成本更低以及人口增长潜力较大的一线城市郊区,而随着私家车保有率的增加和公交的便捷化,顾客也能适应商场的郊区化和大型化,并享受商场所带来的除购物之外的其他服务。而在二三线城市,则应致力于商场的小型化和社区化,但功能更加齐全,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民的需求。
所谓优化布局,其实就是有进有退,有退方能有进。
只不过,有一些零售企业,因为之前扩张时“进得过深”,从一些区域退出来后,已经没有了在新城区重建商场的资源。而对于在这场大浪淘沙中幸存下来的零售企业而言,春天也许才刚刚开始,而人们聚在一起逛街、购物、吃饭、看电影,则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交和休闲需求,这是互联网所替代不了的。
(赵昂)
瞭望
传统百货节节败退
位于王府井商圈的新燕莎金街购物广场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试营业,为北京零售物业市场带来约7.8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
据了解,新燕莎金街购物广场出租情况较好。因此,即使有如此大型的购物中心推出,北京零售物业市场整体空置率依然保持在10.8%水平,与上季度相比没有多少变化。可以看出,市场对成熟商圈购物中心的需求依然很大。
如此旺盛的需求也促使一些老牌商场依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商场定位、租客方面的调整。调整的慢慢见效、经营的好转自然促使租金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比较成熟的商圈,比如三里屯、王府井等商圈的购物中心,租金上涨态势非常明显。
据世邦魏理仕统计,2014年二季度,北京零售物业首层租金环比上涨2.4%,此涨幅在全国来讲都算较高水平。
未来六个月,北京零售物业市场还将迎来接近50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其中包括位于大兴区的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和位于通州区的万达广场两个体量均超过20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鉴于前述两个项目签约进展良好,预计未来市场整体空置率将维持稳定。
与购物中心发展态势迅猛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百货业态则呈现节节败退趋势。
在过去四五个季度,无论从北京还是全国范围来讲,每个季度都有百货商场撤店歇业的案例出现。2014年二季度,位于望京商圈的华堂商场停业,再增一例百货撤店案例。
华堂退出不会是最后一个。消息显示,位于东四环的某连锁百货,自去年底陆续停业起,至今仍未见起色,整个项目空置率已达50%。
如今,百货公司正面临内忧外困的格局。对此,建议百货业态双轮驱动,租赁与自持门店并行。尽管不少百货企业均表示,出于控制租金成本的考虑将加大自持门店的比例,但租赁门店仍应作为百货房地产策略的重要选择。租赁和自持双轮驱动是现阶段百货零售商为平衡规模、资金和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虽然国内零售物业市场总体仍处于上升通道中。但是近年来商业地产开发遍地开花所积累的隐忧已经开始显现,未来3年间(2014年~2016年),优质商铺新增供应预计将达2370万平方米,为2013年存量的59.5%。
各城市的商铺市场表现将有所分化: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需求旺盛,商铺租金仍有长期上涨趋势。但部分二线城市和低能级城市短期内开发量过大,尤其是位于非成熟商圈、由不具备商场运营经验的发展商开发的项目占比较高,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空置率可能持续处于高位,租金向下压力逐步增大,部分项目会出现招商困难的情况。
基于上述判断,百货零售商在拓展门店中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房地产策略。
一方面,在商铺租金上涨趋势较为确定的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选择增加自持物业比重,有效抵御成本上涨,并创造不菲的资产升值收益。
另一方面,百货连锁在进入二线及以下城市时仍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而当地充沛的商铺供应以及业主,尤其是缺乏运营经验的业主,对于优质主力商户的迫切需求,一定程度上使百货在商务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同时百货企业不应忽视业主经验不足、项目所处商圈成熟度欠佳等因素,可以考虑采取租赁物业来规避潜在的经营风险。
(陈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