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日前掀起了新一轮的业态调整。此轮调整,来福士大刀阔斧去主力店化,引进了不少新锐时尚品牌,是历年来最大一次调整和升级。这一次调整也被很多人戏称为向自己开刀动了个大手术。对此,一位资深购物中心运营高管就在自己的的微信里写道:“即使再好的地段,也需要长期的运营调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事实上,购物中心调整品牌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特别是大数据时代来临,依据客流、销售额等数据,分析决定品牌去留成了常态。例如以大数据分析而闻名的朝阳大悦城就是一个多次调整颇有成效的案例。
调整不难,如何举起这把刀才是关键,毕竟朝着自己开刀是需要勇气的。“手术”之后又该怎么办?难道不用引入新品牌或新产品吗?所以,在医学上,动刀只是个开始,术后护理往往比手术更加困难且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并发症就可能让之前的所有工作付诸流水。
现在的购物中心大多每3~6个月调整一次,有的调整周期甚至更短,如何找到新兴的品牌或业态去填补空位是目前考量购物中心运营着功力的地方。否则只会加剧同质化,甚至越调整越差。
那么超市呢?在讲究品类管理的今天,很多超市在进行商品管理时,利用POS数据的天然优势,做着看似精准的调整,试图用所谓的2/8理论让品类更加优化。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有没有一些自己还没有引进的产品可以卖得比现有产品更好,或者有没有出现更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
这一点,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的调整就不是无的放矢。将原本的NOVO百货、运动100等较大面积的替换成了许多新的潮流品牌,例如Life by City'super生活家居超市、ABC COOKING STUDIO烹饪教室、café V、日本JINS眼镜等。
然而,商超在发掘新产品或寻找替代产品方面就差了很多,产品品类调整的失败不是因为企业不知道,而是因为不知道用什么来替换原来的。例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香蕉牛奶,1号店、京东等电商快速跟进,而实体超市就慢了很多。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缺乏挖掘新品或畅销品的渠道”,安徽乐城超市的运营人员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他们看来,超市应该卖什么品类,每种品类应该卖哪几个单品,这些从淘宝都可以找到答案。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哪些商品畅销,只要看看其销售排行榜就可略知一二。所以乐城超市的大嘴零食从不缺“爆款”与新品。现实中不缺乏新品畅销品,只是缺乏发现其的眼睛。
总而言之,调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并不是说保留好业绩(销售额或客流量高的品牌、畅销商品等)、剔除坏业绩就够了,而是通过对该品类或品牌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其现在、过去及未来的销售趋势,现有的竞争者、替代者和可能的新进入竞争者等,这样才能在动刀之后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