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品牌定位已经不符合目前市场的消费潮流,产品不能紧随时代潮流,加之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又遇国内外其他时尚品牌的“围剿”,老牌的大众时尚品牌都存在势态渐衰的情况。
之前“无绫致,不商场”的绫致时装,也从此前拥有一件杰克·琼斯品牌衣服即变“潮人”的时尚之巅,跌落到现在线上线下打折促销不断的窘境,而寄望通过O2O转型的愿望尚看不到希望。老时尚品牌如何焕发新春已经成为众多品牌一道待解的难题。
中投顾问咨询顾问崔瑜表示,O2O从本质上看是企业销售渠道之一,企业加强运营可以提高渠道销售量,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还是需要企业内部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加强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单纯做O2O无法拯救一家公司,后面几项才是关键,这或许是绫致应该意识到的。”
而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绫致的问题在于“这么多年基本没变”,并且感慨“现在只剩下特卖了”。
品牌老化
绫致在中国市场可谓占尽先机。1997年,丹麦服装零售品牌Bestseller公司的员工王沛德(Allan Warburg)和丹飞(Dan Friis)来到中国创建了绫致时装,并陆续将旗下品牌Only、Vero Moda、Jack&Jones和Selected等引入中国市场。
彼时,国内的休闲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森马都是刚刚成立的“毛头小子”,对绫致几乎构不上威胁。而此时距离快时尚大军中的“先头兵”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还有5年之久,ZARA、H&M等其他品牌的身影则更加遥远。
对于绫致来说,彼时的中国市场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国内消费者对于风格迥异的欧美风格服饰还缺乏认知,其他国际品牌又尚未加入竞争,所以绫致几乎可以独享整块蛋糕。
也正因如此,该公司旗下的几大品牌迅速攻城略地,短短几年内在全国的店铺数量就已将近千家。最新的公开资料显示,绫致的系列品牌已覆盖中国300多个城市,门店数量已逾6000家,销售额也超过300亿元,业内甚至有“无绫致,不商场”的说法。
资深服装专家程伟雄说,绫致此前是“只要开店就会有销售、就有钱赚”,因此便一路高歌猛进地开出了大量店铺,殊不知背后已经潜伏危机。
2007年,以ZARA为首的快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同样的欧美风格和款式、更快的上新速度、相近乃至更低的售价,让它们迅速博得了国内消费者的欢心。反观绫致公司的几张“老面孔”,店面形象多年如一日,营销手法单一且一成不变,原本出彩的欧式风格也在这些新进国际品牌的冲击下变得模糊、平庸起来。
上海正见品牌管理创始人崔洪波表示,互联网为服装品牌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产品的生命周期被迅速地压短了,“过去一个风格的服装从开发到流行、到做深做透有3~5年的周期,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透明化,同一风格的服装骤然增多,加快了产品同质化的周期和被淘汰的概率。”崔洪波说。
渠道之殇
令大部分业内人士意想不到的是,面对挑战,绫致的第一反应是渠道变革:从2009年起,绫致时装开始大规模降低加盟商数量,增加直营店比例。
曾经是Only品牌四川加盟商之一的陈女士说,2011年初她主动放弃了对该品牌的加盟,“频繁地把我们拉过去开订货会,定的销售目标也非常高,几乎不可能完成,后来圈子里都在传公司想把加盟全部转成直营,我就退出了。”
而像陈女士这样的绫致加盟商还有很多。公开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绫致的加盟店比重下降到28%。
丹飞在2011年年初还曾经公开表示,绫致70%的品牌服装将通过自己的商店销售,并预计这一比例在此后两年内将上升到90%。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认为,绫致当年进入中国市场时犯了一个大忌: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不顾后果地进行了大量外延式的扩张。
“前期总代理的模式确实迅速笼络了市场,绫致的很多总代理跟当地商场的关系都非常好,能够得到很好的位置,坪效也做得很高。但当它站稳脚跟、想要收回店面自营时,却发现可能还做不过原来的代理商,既有的渠道优势正在土崩瓦解。”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崔洪波则进一步表示,品牌应该遵循的规律是“盛时调整、衰时稳定”,而绫致则恰好相反,在品牌处于阵痛期的时候进行渠道颠覆,这种被动调整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多重压力。
艰难自救
崔洪波说得没错,面对内外部的多重压力,绫致时装开始在线上线下寻求双重“下水道”。
2009年起,以天猫为主的电商开始在每年11月11日借“光棍节”之名进行大规模打折促销,杰克·琼斯从当年就开始参与这项大促,并创造了当年的单店最高销售额纪录——500万元。更是在2013年的“双11”狂销1.72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服饰类排名第一。
除此之外,绫致旗下的其他品牌如Only、Vero Moda等每年也都位列电商女装促销排名的前列。
线下情况同样如此。上述业内人士说,从2011年起,国内大量百货和购物中心内都出现了绫致的特卖场,打折幅度都在3~4折,“看得出库存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但这样做对绫致的品牌无疑是巨大的杀伤。”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正因如此,促销越是热火朝天,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对绫致品牌形象的认知也就越模糊:一直大力打折,谁还会买正价商品呢?
程伟雄直言不讳地指出,促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打折的力度大,正常的商品销售就少了。绫致的问题就在于它促销的时间、程度都完全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和底线,在减少库存、换得销售额的同时也把品牌形象消耗殆尽了。”
还好,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绫致从去年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策略便是向O2O(线上线下合作)转型。
2013年年中,绫致与微信低调合作推出O2O项目,消费者在店内可以通过微信扫码了解商品信息并完成整个购买流程。同时绫致方面也上线了品牌微店,希望打通移动端。
但据了解,这次尝试效果并不好。绫致旗下主要由Vero Moda来参与O2O线下扫码、线上购买的活动,范围有限且吸引力不足。绫致微店的情况与此相似,非活动日每天的订单量只有寥寥数十单。
从目前来看,在“快时尚”们来势汹汹的入侵和本土时尚品牌不断崛起之际,绫致如何脱困仍是一个未知数。
(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