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发声的方式,来还蜂王浆一个清白。”蜂王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明虎在9月19日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举办的“蜂王浆安全性评价及应用研究高层论坛”上,言简意赅地总结道。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王啉指出,作为我国传统保健食品的蜂王浆,近两年来国内销量持续下滑,从2012年3800吨的年销量锐减至2013年的2800吨,降幅高达35.71%。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部分城市少数医务人员向病人宣传“蜂王浆有激素,会引发女性乳腺癌等妇科肿瘤”的观点。
这一言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以及各类社交工具被不断放大。虽然是少数医生宣传,但多数病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相互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蜂王浆产生误会,进而远离。从销量数据上看,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蜂王浆行业的发展和蜂农养蜂生产的积极性。
为帮助消费者树立对蜂王浆保健作用的正确认识,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同时也为蜂王浆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了这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院所、学府的15位专家学者,从蜂学、医学、营养学、药理学等各个角度,以严谨的科学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为蜂王浆的食用安全性正名。
蜂王浆激素论缺乏依据
针对“蜂王浆富含激素”的言论,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多家国内知名院所、学府的15位专家学者一致表示,蜂王浆中的确含有微量的天然激素,但这是动物性食品所共有的特征,且经科学实验证明,蜂王浆中激素含量远远低于一般动物性食品,每单位蜂王浆中雌二醇的含量仅为鸡蛋的1/20、牛羊肉的1/10。因此,少数医务工作者凭猜想所得出的“蜂王浆富含激素”的言论是违背科学常识的。此外,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蜂王浆相关的医学资料的文献检索,没有发现任何因蜂王浆而引发女性乳腺癌的临床报告。
“雌蜂若终生食用蜂王浆,就会成长为蜂王;若仅在三日内食用,就会成长为工蜂。”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胡福良在论坛上指出,蜂王的寿命一般至少在3年以上,而工蜂的寿命最多也只有6个月,蜂王浆就是造成这一事实差距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蜂王浆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认定为具有强身健体功效的安全保健品。其中,日本作为世界上第一蜂王浆消费大国,蜂王浆人均消费量是我国的6至8倍。引人深思的是,日本不仅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发达国家中乳腺癌发病率最低的国家。
“就因为一两句谣言,蜂王浆陡然从高高在上的‘公主’,跌落至人人避恐不及的‘弃妇’,实在是令人惋惜。”蜂王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明虎说道。蜂王浆的不适人群非常少,本应是千金难求的热销品,却在种种谣言的包围下逐渐淡出市场。究其实质,损害的是老百姓追求健康生活的知情权。
面对谣言应重拳出击
“面对谣言,我们作为企业在宣传时总是担心会出现越描越黑的现象,因此一直没有大规模进行反击。”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秀凤告诉记者。
蜂王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明虎在会上也表示,有关蜂王浆富含激素的言论早在2004年就开始从南京等地传出,但迄今为止官方辟谣的行为仅有一次,即江苏省疾控中心曾联合九家三级甲等医院展开过一次“妇女乳腺癌与服用蜂王浆保健品等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并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证明了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2005年3月《江苏预防医学》第16卷第1期。除此之外,也只有零星企业进行过辟谣宣传且收效甚微。
陈明虎认为,谣言一旦出来,如果仅仅从企业或者个人角度出发去制止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减少事件本身发酵时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事件当中一些迅速和透明的反应,会让第三方传播者说话更有底气、有信心,从而推动工作能有效进行。而谣言的出现,究其本质则是信息不对称。相关组织应积极推进有关蜂王浆安全性、保健性相关研究的公益健康传播,竭尽全力减少谣言的传播范围,以保障人民群众对蜂王浆有一个正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