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近日,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规划》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13年的18%下降到16%左右,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规划》明确,要以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发展重点,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并提出了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12项重点工程。
《规划》要求,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搭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加强农村邮政网点、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邮政终端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商品的双向流通。鼓励交通、邮政、商贸、供销、出版物销售等开展联盟合作,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共同配送能力。《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回收物流,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
《规划》提出,要重点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废弃物和报废工程机械、农作物秸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处理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的收集、分拣、加工、搬运、仓储、包装、维修等管理水平,实现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循环利用、无害环保。
新闻1+1
《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发布
本报讯 日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规划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华合作时报社、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农村现代物流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报告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突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着力落实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作出了“我国农村物流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的基本判断和结论。
近日国务院公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进一步发挥邮政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和服务优势”,“积极推进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商品的双向流通”等要求,并把“农产品物流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等列为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这些内容被业内专家归属于农村物流范畴。那么,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状况如何?《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2013—2014)》作了回答。
报告在详尽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再生资源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之后,指出了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六大特点:一是农村物流继续受到中央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农村物流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物流成为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共同选择;三是物流园区成为城乡物流发展的关注点和关节点;四是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农村物流优化升级;五是跨界供应链服务成为农村物流发展方向;六是涉农物流成为社会资本竞争的热点领域。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严重滞后;缺乏城乡一体化物流的综合发展规划;农村物流缺乏组织有序、运营协调的主体系统;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新型流通方式的应用和拓展;农村物流投资的“非农化”现象不容忽视;人才是农村物流发展的最大“瓶颈”等。
报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农村物流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六方面主要问题:一是以“四化同步”发展为主线,加强农村物流整体规划;二是以公益性带动经营性,以经营性支持公益性;三是努力解决好农产品物流问题;四是推广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物流信息化技术,大力改善农村物流环境;五是以构建农村综合供应链为重心,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六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报告得到了来自农业部、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支持。中华合作时报社、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和农村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新合作连锁商贸连锁集团公司、中国供销农产品批发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专业人员组成课题团队,承担了报告的调研工作。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