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员工持股是热门话题。这主要缘于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其后一些上市公司照此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说实话,对于中国股市而言,员工持股并不新潮。可以肯定,它不过是十几年前曾风行一时的内部职工股的翻版而已。时过境迁,如今从头再来,我们不禁要问:内部职工股为何半路夭折?如今的员工持股与过去的内部职工股究竟有什么区别?员工持股对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梳理一下员工持股,也许不无意义。
理论上,员工持股的逻辑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分享经济理论。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马丁·威茨曼教授认为,在传统工资制度中,工人的工资与厂商的经济活动无关。一旦市场需求萎缩,厂商便习惯性地降低产量,而不是调整工资。这样会导致工资刚性,从而加剧失业。由此,威茨曼开出的处方是: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将流行的工资经济改为分享经济,即使工人的工资收入与厂商的经营活动挂钩。威茨曼的分享理论奠定了“员工持股”的理论基础。
员工持股的核心是将职工的短期工资收入转化为长期利益,以避免短期利益驱动。理论上,这似乎是可行的。因为员工利益最大化的最根本途径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短期工资利益与长远发展本身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因此,要想降低短期利益的吸引,就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替代品。在股份经济与证券市场初具规模的前提下,这个替代品最恰当地落到了股权激励的头上。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在实施股份制改造、引进证券市场时实施内部职工股制度的原委。
但是,内部职工股后来的演绎似乎出乎人们意料。由于职工股大多源于公司定向募集,管理不规范,职工持股流于形式。同时,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员工缺乏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现实可行性,致使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激励目的未能实现,内部职工股并没有起到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作用。由于政策不配套和利益驱动,职工股在短期内大量冲向股市,既冲击了证券市场,也使职工持股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沦为单纯的短期福利工具。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部职工股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建立起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管理层力求在员工持股上有新的突破。2012年8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改革创新之举与制度完善之策,员工持股制度自然有其独特性,能发挥某些“特异功能”。
但是,相较于过去,现时的环境条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员工持股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而不至于重蹈内部职工股的覆辙?十几年过去了,证券市场积累了更多经验,投资者也比过去成熟,法规体系更加完善,这些对推行员工持股是有利的。但问题在于,有关股权估值、股份定价、持股数量与比例、持股资金来源、员工持股退出等技术性规范还停留在原则上,缺乏可操作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会重现过去的混乱局面?不仅如此,在大多数公司中,尤其是国有股权主导的公司,当股权激励本身都非常脆弱的时候,员工持股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我们有理由担心,当下员工持股制度会否变味,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