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棉花收购时节,全国重点产棉区之一的山东德州,将迎来68万亩棉花大丰收,预计籽棉亩产520斤以上,是近6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
望着满地雪白饱绽的棉花,德州的棉农还未来得及享受丰收的欢愉,就被忧愁笼罩。据记者走访调查,目前,德州个别棉企已开秤收购,籽棉价格在3.5元/斤左右。棉农普遍反映,种棉用工太多、收益太少,这样的价格难以收回成本,如果市场继续这样下去,明年种不种棉花都不好说。
棉花丰收 / 效益下降
与棉农打交道多年的德州市供销合作社业务科科长马俊凯对于今年当地的棉花市场喜忧参半。高兴的是今年7、8月份德州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气候利于棉花的生长及吐絮,纤维发育好,棉花吐絮畅、色泽白,衣分高到38%-39%,二三级棉达到60%以上,棉花质量近年来最好,棉花产量也出现了大丰收。“籽棉一斤三块五毛钱左右,棉农根本就没有收益。”马俊凯对于偏低的开秤收购价对农民收益的影响不无担忧。
马俊凯向记者算了一笔细账:若按每亩产籽棉520斤、每斤籽棉3.5元计算,一亩棉花产值共1820元。今年棉花直接种植成本每亩约560元左右,其中包括机耕、耙地、松地75元,棉种50元,机播15元,地膜25元,化肥270元,农药80元,浇地费30元,拔棉柴15元。种棉费工费时用工多,每亩用工22个左右,若按每人每天工钱50元计算,种棉每亩人工费用1100元。若棉农种自己的土地,不算人工费,扣除直接成本,每亩收益1260元左右。若再除去人工费用,种棉每亩纯收益只有160元左右。
马俊凯介绍,目前在德州种粮食(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两季用工仅有13个左右。按小麦平均亩产1060斤、玉米平均亩产1100斤,小麦价格平均1.25元/斤、玉米价格平均1.25元/斤计算,种粮食亩产值2700元。种植小麦直接成本540元/亩、玉米520元/亩。亩产值扣除种植成本(不包括人工费)再加上每亩125元的种粮补贴,种粮亩收益1765元。再扣除人工费后,种粮食每亩纯收益1115元。
种棉花与种粮食比较,在不计算人工费用的情况下,种棉每亩少收入505元。在计算人工的情况下,种棉每亩少收955元。
位于德州夏津县新盛店镇的夏津宏丰棉业公司今年在当地流转土地1000亩种棉花,租地费每亩每年1000元。该公司经理李洪生介绍说,他将1000亩棉花地分包给10多户农民管理,多的管理80亩,少的50亩。耕耙耘、播种、化肥、农药、种子、浇水等直接花钱的费用由公司负责,出力的农活由农户负责,摘拾棉花后直接送到公司,分户计算,按农户、公司三七分成。据李洪生测算,扣除租地费、直接成本,在今年棉花丰收的情况下,每亩亏损280元左右。
为何收购企业将开秤价格定在了3.5元/斤?马俊凯向记者解释,从加工企业的角度考虑,今年没有了收储价格,按照目前市场上标准级皮棉价格16600元/吨、棉籽1.10元/斤、衣分38%及加工费800元/吨、利息两月平均每吨320元、税费每吨160元计算,籽棉收购价格最高3.5元/斤,超过3.5元,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将亏本。这个价格比前3年低了0.6元/斤左右。
棉田萎缩 / 降势难挽
棉花属经济作物,其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随着国内外棉花市场的变化而上下波动,籽棉每斤年平均价格在4元左右,年均增长十分有限,但小麦价格却从每斤0.7元左右稳步上涨到1.25元以上,涨幅达78%。再加上种植成本越来越高,棉花收益逐年减少,德州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棉花种植,而转投粮食或者其他经济类作物。
据记者了解,德州地区近30年来棉花面积一直维持在200万亩以上,最高年份达到530万亩,但近几年来棉田面积急剧下滑,2013年113万亩,2014年已降至68万亩,成为自1978年以来最少的一年,预计明年棉花面积还会大幅下降。山东夏津县有600多年的棉花种植历史,获得了“银夏津”的美称,如今棉花种植面积从最高年份的65万亩降至2014年的31万亩。
在夏津县白马湖镇记者看到,曾经的棉花主要种植区的棉花面积已经很少,取而代之的是较多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位于白马湖镇前梅村的夏津春雨葱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多个村庄种植反季节大葱1万余亩并建立交易市场,直接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合作社理事长许德春介绍说,种大葱效益很好,除去成本每亩每年收益七八千元,比种粮食强得多,比种棉花强几十倍。
探求出路 / 规模发展
“种棉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当前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今后,棉花种植将向机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部分。”马俊凯说,近几年,随着人工成本逐年增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棉花很不合算。棉花全程机械化规模种植将是发展趋势,可节省大量人工,收益也比传统种植高。
与先进植棉大国相比,我国棉花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生产100斤皮棉用工量平均12个工日左右。在目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一家一户人工零散种植棉花已无效益可言。
从2013年开始,山东省在滨州、德州、潍坊等地开展了从棉花播种、喷药、化控到采摘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
夏津县供销合作社在宋楼镇建立了200余亩的棉花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从棉花播种、喷药、化控到采摘全部实现机械化,每亩较常规种植增加产量50—100斤。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后,从种到收每亩用工仅5个左右,比传统植棉减少用工17个左右。机采费用约为145元/亩,比雇人拾棉花节省150—200元/亩,每亩增收节支480元左右。滨州市沾化县供销合作社组建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000亩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实行机械化作业后,棉花培苗只需5天,喷药仅需4天,耘地锄草仅需3天。往年男女老少齐上阵,如今只需两台400马力拖拉机作业。据测算,每亩棉花机采较手工采摘节支300元左右,加上播种、田间管理节省的人工100元,每亩能增收节支400元以上。
针对种棉收益减少、棉花面积大幅下滑,马俊凯认为,国家如果能够出台扶持棉花合作社发展、加强产业规模化扶持、建立优质棉基地县等相应的优惠政策,棉花产业一定能再困境中迎来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