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品牌”的打造师
名师档案
陆旋,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主任,浙江省级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功能因子的分离提取。主持建设了 “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国家精品课程。2014年,指导及参与建设学院的农产品与食品质量检测(群)教学资源库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
陆旋教授在日本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2002年底归国就职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他带领三位青年教师从零开始,组建了应用工程系。
潜心打造专业品牌
由于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应用相当宽泛的专业,极难准确定位。他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走访很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社,详细分析了核心岗位及所需的能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现场指导、模拟经营,项目汇报、多方点评,生产实训、企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创新意识的挖掘,使学生达到“动手强、适应快”等目标。根据社会状况,他十分注重学生食用农产品、食品品质检测技能的提高。他主持设计、申报了教育部2012、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并成功举办了技能大赛,获得了教育部和参赛院校的充分肯定。
数年来,他潜心打造了学院的涉农生物与食品技术类专业品牌,在全国同行中有一定的声望,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生们也不负所望,连续在2012、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他所在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以及应用工程系的历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就业率均超过95%。
帮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由于生物类专业教师大多是2005年后引入的年轻教师,因此他非常重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建设教学团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他安排专业教师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提高动手能力。他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改与科研工作。目前,生物食品类专业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院级教改和科研项目十几个,省重点教材2项,省厅级项目2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5项;公开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十篇。尤其是他指导的一名教师已入围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目前他仍继续担任该教师的指导专家。
注重教学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持做好专业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让学生早点体验未来岗位的氛围,他提倡主要采用3种以科研创新项目为支撑的教学模式:一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举例讲解;二是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技术融入实验实训教学中;三是通过重复与专业相关的公开专利技术,进行综合实验设计实训。他主持规划建设的学院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于2007年获中央财政支持,同时被省财政定为省属高职院校一类实训基地,总投资1000余万元,已建成8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群、一个教学车间,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省财政绩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2013年,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主持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基地,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
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他先后获得了野生植物原料高级加工工、食品检验工技师及食品检验工高级考评员资格。2009年以来,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省自然基金、省新世纪教改等省部级项目数项,主要参与省钱江人才计划等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省级示范性专业建设,主持及参与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其中2篇发表在一级核心期刊上。2014年,指导及参与建设学院的农产品与食品质量检测(群)教学资源库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
职教新模式的探索者
名师档案
潘上永,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系主任,浙江省省级教学名师。2006—2009年主持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重点支持的会计专业群建设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3—2014年优秀学术研究工作者。
潘上永教授,2001年进入高职教育战线。他不断探索职教改革的路子,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力促专业精准化
2006—2009年他主持了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重点支持的会计专业群建设项目。创设了高职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设并实践了“千日成长工程”,积极探索指引学生在校三年一千天的成长道路,该工程最终成为全校性育人项目。2012—2013年主持中央财政支持专业——会计专业的建设项目,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创设了会计专业“多形式以工代学,多层次职业实践,多元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文化、专业和实践三维育人思想,践行了“以文化熏陶人,以专业培养人,以实践锻炼人”的育人理念,实施“职业成长专业成才”学生培养工程。在央财政项目验收中会计专业获得优秀等级。
创新型职教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性、多元化的新路子。他牵头与杭州某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代理记账分部,与某保险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保险电销部,与杭州某资信评估公司建立以工代学基地等,为开辟校企合作渠道提供了经验;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模式,打破了高职财会类专业集中顶岗实习的瓶颈;牵头实施了会计专业的“业务引进校园”、税务专业的“学生轮流顶岗”,信用管理专业的“公司与课堂交替”,投资理财专业的“后台支持前台”,保险专业的“从基地到市场”顶岗实习新模式;构建并组织实施了“五层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将核心专业课的单项实训、专业的综合实训、企业业务实战、跨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五个层次形成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率先在高职院校中开创性地实施了“跨专业综合实训”新型模式,开辟了高职财会类专业“企业业务实战”的新形式,在校内建立了浙江省会计资格考试省级考点。
推动教学环境建设
他坚持每学期站在课堂教学一线,牵头实施开放课堂、示范课堂和全过程视频课堂。
近几年,带头抓好“教师的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关爱学生”三件事,在全系掀起让教师“在教学中赢得职业尊严”、“在关爱中促进学生成长”、“在合作中铸造专业特色”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每年为省内外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展十余场讲座,为青年教师成长指明道路。
丰硕的教学成果
他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在第三、第四、第五届竞赛中有6名学生获一等奖,9名学生获二等奖。2005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7年入选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2008年当选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理事、高职高专部副主任。2014年被评为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3—2014年优秀学术研究工作者。他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会计电算化》,“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会计》、《会计基础实训》和其他专业教材共8部,出版了《中国会计准则研究》、《精细化质量文化建设研究》著作2本。在国内财会类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
高职外语教学的领衔者
名师档案
沈银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国际贸易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荣获“浙江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沈银珍教授投身教育事业30年,耕耘教学第一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勇于探索与创新,在平凡的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深化教学改革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由她主持申报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项目”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她主持的“应用英语专业建设项目”也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目前,这两个专业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教育厅的特色专业项目验收。2013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还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013年12月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专家组的检查验收。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她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技能、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采用体验式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涉外技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将讨论、辩论、演讲、游戏等引入课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好评。国际贸易系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英语口语和国际商务技能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她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各类实训项目的开展。主持建设的国际文化村、同声传译实训室、外语自主学习实训室等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和场所,已在省内外高职院校中产生较大影响。2011年,由她主持建设的外国语实训基地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培养人才。先后与浙江新大集团、浙江光大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东方茂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杭州假日酒店等四十余家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合作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导书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她采取外聘内培、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去国外培训进修等方式,建设了一支由行业专家引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学团队。经沈银珍指导培养的教师达20余人,她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所指导的教师均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她还定期组织全省高职英语教学研讨会和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竞赛。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教师编写体现高职特色的英语教材、实训指导书,对提高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研成果丰硕
出版了专著《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并获省级学术出版资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高职类英语专业教材、实训用书和教学辅导书8套,其中,2套为全国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1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套为省级重点教材。主持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等省级项目10余项,曾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第14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其主持的“高职英语类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之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