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杭州,还到处是一片碧绿。在采荷路茶都名园里,来自全国的456位茶人风云际会,将平静的西子湖畔搅得沸沸扬扬、茶香冲天。这一切都是因为10月25日到26日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武林斗茶大会暨首届中华茶奥会”。
西子湖畔,桂花香中斗茶忙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代中国人的生活嘉年华,上至贵胄下至市民,都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正是有着南宋都城的历史传承,2011年12月,西湖区公刘子茶道工作室组织了首届“武林斗茶大会”,重启国人茶生活的嘉年华盛会。
2014年10月,在举办三届武林斗茶会的基础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茶馆标准化推广管理工作委员会、公刘子茶道等单位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武林斗茶大会”。大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与武林斗茶竞赛裁判员进行执裁,让各地顶级名茶和茶中英豪进行直接“茶切磋”,由于斗茶大会强调感官评价,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茶产业与茶艺文化开始重视茶汤质量时代的来临。
本届大会456名参赛选手来自浙江、山东、辽宁、福建、新疆、河北、台湾等22个省(市)自治区及德国、加拿大。比赛包括仿宋斗茶、斗茶品、斗沏泡茶能力、斗鉴别茶汤能力、斗茶汤对茶样五个类别,大家为角逐12个金奖、28个银奖、48个优秀奖厉兵秣马、精心准备、认真比赛,用绿茶、红茶、生普洱、熟普洱、乌龙茶、白茶、黄茶、茯砖、藏茶为载体,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武戏文唱。
既然要将“奥运精神”嫁接到武林斗茶中,就要确保比赛的公正和高水平。为此70名有着几十年品茶经验的裁判员以及53名来自北京大学茶产业研究中心的茶界精英也来到现场。为大赛执掌天秤、观摩助威。25日下午的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兴高采烈,既获得了胜利的喜悦,也收获了有益的交流。
杭为茶都,茶为市民带来品质生活
借着这个比赛的平台和人气,大会组委会又举办了茶叶拍卖会、茶奥会论坛等专业活动。但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大会给杭城百姓带来的生活乐趣和文化品质。
茶为载体,连接起古今,丰富着今天的生活。在大会现场,记者有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古装射箭表演将古人的“五艺”呈现给今人,与茶形成文武结合的气质;在仿宋斗茶环节,从参赛队员到裁判评委,都身着唐宋风格的服饰,用抹茶再现了宋代中国先民的茶饮和茶趣。
参与踊跃,与比赛选手摩拳擦掌相映成趣的是杭城市民的参与热情。他们参观不忘品尝,点评切中门道,呈现了“杭为茶都”广泛而高水平的群众基础。记者看到,斗茶大会为爱茶的市民提供观摩、品尝的机会,不少市民都有备而来,自带品饮杯,并不断与选手和裁判交流。这里不仅是成年茶人的乐园,还是未来茶人的沃土。记者不时看到有家长将孩子带来,参与观摩;还有茶商的孩子也像模像样地为观众沏茶倒水,乐在其中。
为“黄金战略机遇期”接好地气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在开幕致辞中说:目前,中国茶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举办此次活动是把握黄金战略机遇,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显然,武林斗茶大会和中国茶奥会就是将战略机遇落地的实在之举。
实在之一在于“内外兼修”。通过斗茶,使广大茶人传承中华茶文化、融合茶道新理念、分享茶品茶艺,交流技艺、合作发展。同时,又得到消费群体的热情参与,真正使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根植于消费者心中。
实在之二在于“虚实结合”。本届活动的主题是“传承·融合·分享”,将传统茶文化中的精华与弘扬新时代下的茶文化结合,将不同流派茶文化的交流、分享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在分享中使一杯香茗成为有追求的饮品,有创新活力的液体。
张士康说,我们希望把活动打造成茶都永不落幕的茶博会,没有围墙的茶博馆。人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