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换“芯”,国内银行业将补上一块用卡安全的短板。
早在2010年,由央行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下发的芯片卡推广草案讨论稿就已下发到金融监管部门和一些商业银行,内容之一就是计划在2015年全面停止发行磁条卡。
与较易被复制的磁条卡相比,芯片卡更优异的安全性显而易见:通过芯片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大大降低伪卡欺诈率。虽然芯片卡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保障是否绝对安全尚有待时间检验,但不容置疑的是,换用芯片卡确实是用卡安全的一大进步。
因此,虽然换“芯”成本不菲,央行推行的力度却不减。
据估算,2010年—2014年,IC卡非接触支付受理环境建设、营销投入、收银员培训、标识布放等软环境建设,共计投入资金约30亿元。如果加上商业银行购买芯片、制卡、发行方面的费用,成本会更高。另有业内人士估算,目前芯片银行卡的成本为每张8到10元,是磁条卡的10倍。全国银联磁条卡存量达34.42亿张,要换成芯片银行卡,成本将数以百亿元计。
然而,想要真正实现用卡安全,仅仅这些付出还远远不够。
首先需要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用卡意识。
磁条卡盗刷案件频发,“卡在钱没了”的案件已经快要麻痹了公众的神经。然而,一些持卡人依然保持着不良的使用习惯:结账时将银行卡随意交给服务员并报出密码;输入密码时没有遮挡意识;多张银行卡使用相同密码;从不核对消费提示短信等等。对这样的持卡人来说,即便银行卡换了“芯”,他们仍将是银行卡盗刷犯罪者的首要目标。
换“芯”的同时,普及和改善持卡人对于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用卡习惯,在全社会建立起安全用卡的氛围,才会有效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
其次,则需要完善责任承担制度。
也许盗刷现象难以杜绝,但如今银行卡被盗刷之后的赔付环境却并不理想:责任的相互推诿、盗刷取证难等因素使银行和持卡人都面临障碍重重。
值得欣慰的是,银联针对芯片卡配套完成了一系列规则。一方面,在用户使用IC卡进行支付时,商家若不支持芯片交易或者仍然直接刷磁条操作,一旦发生伪卡盗刷,损失将转移给收单机构承担。另一方面,在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均正确操作的前提下,银联将对其发行的IC卡发生伪卡欺诈产生的损失进行先行赔付。
规则的建立,既规范了商家操作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卡盗刷案件处理中责任划分的难题,也保障了持卡人的利益。
除了自身科技和制度的完善,银行还应和公安机关建立工作联络与信息资料交换制度,探讨预防和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对策和措施,多方联动遏制银行卡犯罪。犯罪成本的增加和处罚力度的加大会使犯罪分子望而却步。
预防金融诈骗,保证金融和市场交易安全,是各方的共同责任。对银行来说,要加快银行卡保密防假冒技术的研究推广,而持卡人则应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卡片,防止密码泄露。其他相关各方也应加强合作,共同确保银行卡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