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王灵久的信贷记忆
——记浙江临海农商银行桃渚支行连盘分理处原主任王灵久
□ 本报记者 李 博 通讯员 林咸刚 文/图

图为王灵久(左二)查看连盘村民西兰花种植情况。
图为王灵久(右)在贷款客户家中进行贷后调查。

 

人物档案

  王灵久,1963年12月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任浙江临海农商银行审计部审计员,1987年11月进入信用社工作,先后从事会计、信贷员、分理处主任等岗位,扎根临海农信基层工作26年。王灵久自2005年担任桃渚信用社连盘分社负责人以来,八年多来各项存款从1600万元增至1.27亿元,各项贷款从1200万元增至6548万元,贷款户数从410户增至993户,四级不良贷款从42.2万元降至3.5万元,2009年末,王灵久创造了五年信贷零不良和表内外应收息全收的业绩。

    王灵久的名气是干信贷干出来的。

    说起他,连盘的老百姓总能想起那个个子不高,忙于穿梭乡间的信贷员。

    一晃27年过去,当年那个憨实爱笑的“小伙子”如今已经走下了信贷岗位,可是他在连盘的信贷往事,却依旧总被百姓和同事们称赞。

    连盘有本“民情日记”

    “想当年我踏入信用社的第一站就是连盘。” 1987年11月,25岁的王灵久从供销商店调入连盘信用社,自此开始了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

    连盘是临海市桃渚镇下辖的一个管理片区,辖内有27个行政村,7200户村民。不同于周边的杜桥等乡镇发达的小企业,连盘所在的桃渚镇主要以农业种养殖和渔业为主。

    2005年,经历了“两进两出”的王灵久再次调回了连盘,担任连盘分理处主任。为了全方位掌握辖内老百姓生产信息,他一村一村摸情况,一家一户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谁家贷款情况如何,哪户发展生产遇到困难,都记入了他的“民情日记”,并想方设法提供帮助。

    临近的上盘镇有着“中国西兰花之乡”的称号,受其影响,石桌塘村村民老陈也在村里承包了200亩土地,并向信用社贷款10万元种起了西兰花。

    可是一开始效益并不好,老陈变得有点心灰意冷。

    王灵久知道后,一边鼓励老陈不要灰心,一边帮他寻找对策。

    当了解到杜桥镇正在推广一种稻菜高效种植新模式,将早稻与西兰花进行水旱轮作时,王灵久便利用自己的关系圈赶紧打听来方法,建议老陈进行学习尝试。

    在王灵久的帮助下,老陈尝试水旱轮作模式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效益,当年就赚了20万元。

    两年后,老陈将土地转包了给别人,与妻子一同去了嘉兴,用王灵久指导种植西兰花赚的第一桶金转型开了鞋店,生意红红火火。

    在王灵久的努力下,连盘百姓的贷款不仅用好了,而且扩大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截至2013年末,连盘分理处的各项贷款从2005年末的1200万元增至6548万元,贷款户数从410户增至993户,1200多户群众享受到小额信贷服务。

    “信贷不仅要能放得好,还要收得回。”王灵久感慨:你不仅要知道谁家有困难,还要知道哪里有风险。

    有一次,当地镇政府的一位领导找到他,想要介绍他的朋友王某贷款20万元。

    “当时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察觉这个人可能是放‘倒款’的。”王灵久脑海里有些印象,吴某放高利贷在当地有点名气。通过进一步核实,在领导再次打来电话要求帮忙时,王灵久说明了前因后果,婉言拒绝了这笔贷款。

    王某事后又找了不少有关部门的领导来说情,想请王灵久吃饭“表示表示”。“符合规定的我一定支持,但是不符规定的,我绝不能违反原则。”王灵久说,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如果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信贷损失。

    依托于详实的“民情日记”,他在连盘创造了五年信贷零不良和表内外应收息全收的业绩。

    “信贷是一种责任”

    王灵久对于信贷工作的敬业和负责,曾是连盘出了名的。

    2009年12月25日,他在下山途中意外摔伤了左脚。

    “当时觉得只是扭伤。”年底工作忙,王灵久只去卫生院简单包扎了一下后便忍痛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王灵久一瘸一拐地忙着工作,可是脚上始终没有消肿。直到2010年3月8日,他才在家人的催促下来到台州医院作了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是跟腱断裂。

    3个多小时的手术,整整缝了24针。

    住院期间,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虽然贷款账簿不在身边,但是多年来对连盘的了解,哪户要贷款等着他去调查、哪户贷款快到期了、哪户贷款本息归未还需要做工作,他都挂在心里。

    “连盘的百姓都在等着用钱呢。”术后不到一周,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和劝阻,再次返回到工作岗位。

    左腿打着厚厚的石膏,他便用右脚开车往返。到了单位不能爬楼梯,他就让同事将他背上去。

    为了不耽误工作,王灵久坚持每天带伤上班,但是因为手术拖得实在太久,术后走路受到了影响。

    “以前我还是农商行乒乓球队的队员,现在因为脚不方便打不了了,但干信贷就意味着责任,我不后悔。”

    王灵久的直脾气,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还体现在对原则的坚持上: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户他坚决予以支持,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论是什么背景和关系,跟他都说不通。

    因为这点,王灵久的亲戚也跟他闹了矛盾。

    一位在老家上盘镇做生意的亲戚想找他办贷款,因为跨区域不符合条件,家里的其他亲戚轮番找到王灵久,磨破了嘴皮子也没能说动他。

    “我们办事情要讲情谊,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原则。”他常常把这句话挂嘴边。

    桃渚镇的信贷不良情况曾是临海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王灵久说,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信贷资产中存在大量的借户贷款。

    “借户贷款金额一般不大,即便贷前没发现,如果贷中做好追踪调查也能察觉到。”他认为,信贷工作除了要随时保持警惕性,有一股抵制不良风气的硬劲。

    2012年12月20日,王灵久在翻查贷款资料时发现一笔贷款尚未付息,在进行电话提醒时,借款人宋某的丈夫的一句话让王灵久警觉起来。

    “他还没付利息啊?我己经说过让他还了呀。”

    王灵久怀疑,这笔很有可能是借户贷款。挂了电话,他立即和信贷员一起赶到借款人宋某家,进一步了解情况,原来这笔贷款被宋某的弟弟拿去用了。打对方电话,不通。

    怎么办?眼见这笔贷款还有一个月就要到期,他耐心地向宋某分析借户贷款承担的风险,以此入手,劝其要想办法如期还款。

    2013年1月,宋某前来归还了贷款。之后,再进行续贷时,王灵久拒绝了。

    “如果真是你自己用,只要符合规定,一定能办,但如果是替别人贷款,这不符政策,只能说对不起。”

    宋某的弟弟是桃渚镇的一位村委主任,在当地有点势力,得知贷款被拒后,三番五次托人软硬兼施,甚至找到上级支行的领导,王灵久都不为所动。

    “要把信贷资金当作自己的钱来管。”如今,王灵久离开信贷岗位已经一年多了。2013年底,年过50的王灵久从基层调到了总行,在审计部干起了审计。

    在20余年的信贷回忆中,面对人情关系、利益关系、单位关系、权力关系,王灵久坚持:发放贷款不是权力,而是一种责任。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