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造完整产业链 抵御市场风险

□ 一次元

    今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猪养殖行业,扑朔迷离应该是最恰当的。按照业内人士的普遍判断,今年应该是猪肉价格回归高位的一年。然而,当国内养殖者都满怀期待准备大显身手时,猪价却出乎意料地一路下行,不但散户损失惨重,就连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型养殖企业也纷纷中招。虽然猪价在今年4月底迎来了一时的止跌“曙光”,开始进入震荡调整期,养殖者深度亏损的状态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从全年猪价的起起落落来看,回升仍然显得疲软而缓慢。

    业内专家认为,生猪行业并未走出“猪周期”的怪圈,只是生猪行业产能过剩,延长了下跌周期。本轮下跌周期开始于2012年,在此以前,猪价高位运行,养殖户纷纷扩大规模;2012年2月份以后,由于供应过剩,猪价开始持续走低;但是2013年南方春季低温阴雨,大量仔猪死亡,夏季生猪出栏量下降,导致猪价连续上涨。虽然价格上涨,但生猪存栏总量过剩的状况并未改变,而许多养殖者错把这次价格上涨当作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普遍扩大规模、压栏惜售,以致产能严重过剩,行情持续低迷。

    除了供求关系影响着这个行业价格走势,生产成本也在影响着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大规模养猪场,养殖成本甚至高于中小养猪场。中小养猪场每斤白条猪肉成本只要5.7元,一些大养猪场则要6.8元或更高。这是因为大养猪场饲料全靠采购,小养猪场饲料可以自配,可以农牧结合;大养猪场有设备折旧、贷款利息,小养猪场几乎没有;大养猪场要雇用工人,小养猪场多是家庭经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养猪场现代化水平不够、经营管理粗放,无法释放大企业的潜能所致。

    因此,真正的解决之道还应该落脚于提高大型养殖企业的综合实力,打造完整产业链。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机制,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进行科学预判,在危机来临前及时清栏,在保证能繁母猪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后备母猪;其次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屠宰厂和大型冷库,在猪肉价格过低时,增大猪肉存储规模,减少市场价格过低所带来的损失;再次,有能力的企业还应当建立自己的饲料生产、加工体系,使饲料成本免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最后,需要将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鲜肉冷藏、冷链运输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抵御市场冲击的屏障,将市场低潮期变为养殖者积蓄发展能量的良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