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变革与新生——二零一四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冲击

前奏

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银行果断回击

    2013年6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横空出世,把金融理财变成了一场“草根同欢乐”的财富游戏。支付宝携手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借助互联网思维,打破了银行的垄断地位。余额宝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利益的诱惑,互联网金融迅速呈现井喷之势。

    面对来势汹汹的竞争者,传统银行对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动向保持高度的敏感,紧跟步伐,生怕掉队。银行主动与网络平台合作,借助“触网”宣传和推销自己。

    这其中的飞跃性突破,要归于今年4月中信银行携手信诚基金、嘉实基金推出的“薪金煲”业务。相较于互联网金融“宝宝”们的申赎和消费局限,薪金煲最大突破点在于其所对接的货币基金无需主动申请赎回就可以实现余额理财、实时申购份额确认、ATM直接取款、转账或POS机刷卡、每日收益结转等功能。投资者既实现了货币基金的收益,又享受使用现金的便利,这无疑也是银行为突出重围而主动变革的有益尝试。

    不仅如此,在微信成为主流社交媒体之后,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微信平台转移,设立微信银行。招商银行微信银行率先成立。国内多数银行紧随其后,纷纷推出微信客服号,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则率先在全国农商行中推出“微信银行”。其客户可通过微信关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办理业务,凡是通过该行微信银行成功办理一笔转账、缴费或理财交易的客户,均可参与该行当日的抽奖活动获得奖品。利用此种方式,重庆农商行微信客户数量迅速提升。也许有一天,人们可以不去网点,通过用手机与银行工作人员视频通话就能办理业务。

变奏

挑战者风光不再 银行卫冕成功

    日前,新浪旗下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微财富,因合作企业理财产品无法体现,而被投资者维权。网贷之家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的前18天,新增P2P问题平台数47家,超过了11月单月问题平台总数,而2013年全年的问题平台数也不过76家。

    年关来临,P2P行业面临兑付高压。牛市抽血,更加剧了P2P平台兑付压力。网贷之家数据预测,2014年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将达到千亿大关。为吸引资金,平稳度过“年关”,平台“百招齐发”。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以提高平台利息率为代表的“天标”“秒标”已经无法短期内缓解平台压力。P2P平台迎来了又一个“瓶颈期”。

    备受关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日子也不好过。

    规模下降近400亿元,降幅达6.8%,天弘基金最新公布的余额宝三季度“成绩单”,规模首现“拐点”之忧。这是余额宝自2013年6月正式推出以来,首次出现规模下降。

    除了规模下降,余额宝的收益率也在一路“坐滑梯”。截至12月23日,余额宝最新7日年化收益率为4.5180%,较其历史最高值下跌2.2450%,跌幅达33%。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水平也大幅下降,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已很难再吸引有强烈投资意愿的客户了。

    与互联网“宝宝”们高收益“风光”的渐行渐远同时发生的,是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凸显。

    相比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规模缩水,银行系“宝宝”的总体规模涨幅超过100%,由上半年的1440.01亿元上涨到三季度末的3109.95亿元,呈现良好态势。

猜想2015

突破思维定势 开拓全新领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借助开放思维和技术手段,互联网以颠覆性的态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产品,更跳出自身领域,把触角伸向任何行业,碰壁式地创新。

    银行畏惧互联网金融吗?未必。相反,银行被这些跨界挑衅的玩家们强烈刺激,醒悟要“师夷长技制同行”。

    银行的出发点是通过中长期投资将客户的资金最大化地留在自己行内,有可能的话用产品将其他行的客户争取过来。这样的初衷让银行一直在“体制内”对产品进行埋头提升,它可能会是结构性的创新,但却难以对自己所处的领域达成颠覆。

    银行已经充分警醒并行动起来,主动站在“非银行角度”探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切实实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去创新产品、优化流程和提升服务。流畅的客户体验,从客户的使用角度和使用习惯研发、设计产品,是余额宝一炮打响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成为了更多银行的行动准则。

    最先动身的传统金融机构很早便开始了运用互联网实现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搭建,在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上,“金融超市”的概念已经陆续被人们熟知与接受。浦发银行近日推出的“网上金融超市”已成功嫁接直销银行,月交易规模近百亿元。

    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是在产品的丰富性、可靠性上,还是在互联网金融自豪的资金规模上,银行都具有互联网金融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如何更好地利用优势,突破思维局限,在未来的金融战役中占据绝对有利地位,值得银行思考。


告别“冲时点”

前奏

引发钱荒

存款“冲时点”推高融资成本

    2013年6月,银行间市场资金日益紧张。

    6月7日,被视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突然出现大幅攀升。

    6月20日,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攀升至历史高点——13.4%。

    这一紧张局势甚至从资金市场扩散到资本市场。6月24日,股市迎来连续两天的大震荡。

    银行闹“钱荒”的传言一时甚嚣尘上,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内的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受到“钱荒”传言的影响。

    造成“钱荒”的原因有很多,但“冲时点”绝对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的存在,银行存款月末月初短期急剧流入流出,势必进一步加大机构补缴准备金的资金压力。

    事实上,每逢月末、季末银行员工就会陷入“拉存款”的焦虑之中,为应对例行考核,银行“冲时点”的现象也变得更加常规化和长期化。

    一般银行为了满足监管部门存贷比的考核要求,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多将到期日集中安排在月末、季末,所以一般月末、季末银行为达到存贷比监管要求,都会大量发行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受此影响,月末、季末存款明显冲高,不过考核时点过后存款又显著下降。

    近年来在揽存压力下,银行拉存款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例如高息揽储、以贷转存、或是让客户把对公存款转到个人账户上等不规范行为。更有甚者,为了应对季末、月末的时点考核,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为完成业务量,往往会通过中介机构“买存款”来冲量。

    存款“冲时点”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中的一种行业性整体行为,不仅导致金融数据短时间巨幅波动,造成不规范经营和无序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进而导致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造成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变奏

叫停“冲时点”

月末考核变身日均考核

    2014年9月11日,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央行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管制:设定了3%的月末存款偏离度标准;禁止高息揽储吸存、非法返利吸存、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延迟支付吸存、以贷转存吸存、以贷开票吸存、通过理财产品倒存、通过同业业务倒存等八类违规吸存模式。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为了化解存款偏离度的考核压力,很可能将拉存款的时间段前置,让“冲时点”变成“冲时段”。“只要将月末、季末考核时间提早、拉长,将‘时点’变作‘时段’,存款偏离度仍可以维持在低数值。”

    与此相应,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周期也发生了转变。“一些银行将原来在月末、季末到期的理财产品,改设在季度末月份的中下旬到期,以提升日均存款余额。”上述业内人士介绍说。

    但是,“冲时点”变身“冲时段”,银行的揽储压力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

    “当月末‘冲时点’不再奏效,商业银行的揽存策略,将由存款争夺战向拉锯战转移,揽存之争将更加艰辛。”上述负责人认为,设立存款偏离度管理后,商业银行必然进入新一轮揽存竞争。

    “中小银行资产规模过快扩张,但存款来源有限,月末存贷比考核倒逼中小银行月末高息揽存。”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就存款能力而言,中小银行可能承受更大压力。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对考核日均存款余额的科学性有所关注,并早已开始实施这一考核方法。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设立有利于引导信贷流向小微企业等国家支持领域。

    然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对其效果产生质疑,认为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恐难达到监管层的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日均考核要求银行存款每天都保持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内,这反而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应上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在他看来,3%的存款偏离度上限标准定得未免有些武断。

    “毕竟储户的存款行为本身就是波动的,尤其在年末等特殊时段,存款波动会格外大,太过严格的偏离度会对银行经营活动造成限制。”

    他担心,当存款出现季节性波动时,银行或许会为了保持低的偏离度而采取不当措施,有可能给客户造成不便,增加存款成本。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236号文会使信贷萎缩问题变得更严重。以前存贷比不足,冲一点存款就过来了,现在不让冲了,就会直接压缩贷款量。”

    华泰证券研报中也有类似观点,认为依靠设立存款偏离度上限来降低融资成本,效果有待商榷:“236号文各项措施在短期内将增加银行存款管理难度,提高银行负债成本和缩减中小型银行资金来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会立竿见影,甚至有可能造成‘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双重难题。”

猜想2015

日均存款压力增大

存贷比调整计算口径在即

    由于“冲时点”不再,银行的存款压力将由以往的月末、季末分摊到每一天,因此2015年各商业银行或许都会提高日均存款计划,业内人士预计上调幅度在15%左右。

    未来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将呈现新的特点: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管理;对存款规模的管理将由以往的多多益善变为适度控制;力图将存款增速控制在可控区间内,既要防止资金大幅流出,也要防止资金大幅流入;直销银行或将成为银行揽储的新渠道。

    存贷比的考核或许不会立刻取消,但2015年将再次调整存贷比的计算口径。


不良贷款攀升

前奏

不良贷款连升11季

经济下行是主因

    “不良贷款连续11个季度上升,比年初增加1024亿元。”据银监会7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达6944亿元。

    时值年中关键时点,不良贷款的大幅上升,无疑带来很多问题,在使得银行资产质量堪忧的同时,还“将严重制约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对此表示了担忧。

    经济下行的大环境是根本原因,由此引发的房地产风险则是引发不良贷款激增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已得到监管层的认同。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房地产价格回落,出现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回报下降等情况,迅速波及银行体系,银行贷款随之过度紧缩甚至冻结,形成中国式‘押品(房地产)—损失’螺旋,加剧了金融和经济波动。”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认为,这些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风险因素。

    “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和房地产业出现一些问题有一定关系,开发商出现现金流断裂是不良贷款反弹重要因素之一。”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发表了相似言论。

    据《农村金融》周刊记者了解,虽然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贷款的发放控制得较为严格,然而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一些跟开发商关联的贷款会受到影响,例如建筑材料商等。”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消费贷也会通过其他途径绕道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而引发不良。”

    除了房地产行业,经济下行的影响还反映在制造业的低迷中,江浙地区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据江苏银监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94.06亿元,不良率则为2.16%,接近该地区平均水平的2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经济大省山东,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山东全省农村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20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

    而光伏、船舶制造、钢贸等制造行业,则成为上述地区新增的不良贷款主要来源。

变奏

不良贷款持续攀升

地方版“坏账银行”出台

    不良贷款仍在攀升。

    11月底,银监会公布了2014年三季度银行业相关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766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25亿元,连续十二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16%,较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创下了四年来的最高水平。

    三季度不良贷款持续增加的主因在于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贷款风险所涉及的范围持续扩大。这也是今年以来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不良贷款增长较快的地区逐渐增加,从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向其他沿海省份扩张;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涉及行业有所增加,企业规模也出现大型化的趋势,大额不良贷款事件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在银行业五级分类中,比不良贷款安全层级高一级的“关注类贷款”也在持续上升。截至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余额已达1.8万亿元,占正常贷款总余额的2.8%;第三季度关注类贷款增长1961亿元,增幅开始明显扩大,与6月末的数据相比,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24个基点至2.79%。

    关注类贷款的增加,往往被视为资产质量异动的预警。这也意味着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势头或将继续。

    为控制不良贷款增长势头,监管层强调要加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

    7月中旬,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曾分别表示,银行业要加快不良贷款核销的进程,加大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

    9月2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在署名文章中表示,“随着更多不良贷款的暴露,商业银行也应当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工作,尽量避免高拨备与高不良并存,账销案存,轻装前行。”

    为了解决地方性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银监会更是对地方版“坏账银行”放行。

    7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全国首批可开展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业务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共涉及五个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和上海。

    11月,第二批试点牌照出炉,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再扩容,增加北京、天津、重庆、福建、辽宁等五省市。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成立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代表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政府资源优势:地方政府对债务人有更好的约束,处置过程中能有效把控风险,比如其追债能力、议价能力、与债务人的谈判能力都比较强。

    目前仍有部分省市正在申请地方版资产管理公司,这或将成为国内坏账市场的长期机制。

猜想2015

不良危局短期难破解

上升趋势还将持续

    2015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依然很大,未来不良贷款可能还会呈现惯性温和增长:风险逐步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从产能过剩行业向上下游行业蔓延、从风险已经集中显现的华东及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可能性加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冀志斌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一大批产能将被淘汰,银行业风险将会进一步凸显,因此,银行业不良危局是经济转型的阵痛期,短期内难以破解。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依据相关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还会持续4至6个季度,峰值将在2015年年中或年底出现; 2015年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8973.21亿元、9715.73亿元、10506.57亿元和11347.37亿元,不良率分别为1.29%、1.36%、1.44%和1.52%。


省级联社改革

前奏

省联社改革启动 

“去行政化”已成定局

    开启于2012年的省级联社改革,其动作与影响,一直绵延至今。

    2012年,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联合社法人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姜丽明也于同期发表相关署名文章。自此,省联社新一轮改革的帷幕被正式拉开,而改革的焦点,便集中在省级联社如何实现“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以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之上。

    “省联社”作为2003年以来深化改革的特殊产物,改革走向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2003年,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明确了省联社是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的机构。

    此后,省联社在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清收不良资产、增资扩股、搭建服务平台、防控金融案件、电子化和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大幅增强,经营状况明显改善,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然而,矛盾也与之俱来。一方面,随着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完成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逐渐完善,基层行社日渐强烈的对市场独立地位的诉求,与部分省联社浓厚的行政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凸显。另一方面,省联社的多重属性——既是省政府行业管理机构,又是接受银监会监管的银行企业,还是法人单位股权式联合体,导致法理关系模糊、履职边界不清等问题,也饱受业界诟病。

    2007年,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大的情况,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银监会曾提出了联合银行、金融服务公司、金融持股公司、统一法人和完善省联社等五种省联社改革模式。

    此后,除了宁夏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按照金融持股公司的方向改制成为黄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组建了省级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省均维持省联社模式。

    2012年,事关省级联社改革的上述《指导意见》出台,开篇便将省联社职能圈定为“对社员的服务、指导、协调和行业管理”。职能排列顺序,已然明显不同于2003年国务院“15号文”中所规定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

    作为推动此番省级联社“去行政化”改革的首颗棋子,银监会的选择,是从改革省联社驻地(市)的办事处开始入手,将其改制为“区域稽核审计中心”。甘肃省联社先行先试,将其所属的11家地市级办事处和兰州管理部一次性改制为6家“区域稽核审计中心”,成为全国省级联社中第一个进行去行政化试点的省级联社。

变奏

办事处先行改制

省联社倾力“小银行+大平台”建设

    继甘肃省联社办事处改制后,安徽、吉林、贵州等省份的办事处改制工作也相继开启。

    从当前各省联社已改组的办事处来看,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其一,将办事处直接撤销,设立区域稽核审计中心;其二,在撤销办事处、成立区域稽核审计中心的同时,在地市级行社试点“中心行社”,负责协调、服务等稽核审计中心不具备的职能;其三,成立区域稽核审计中心,办事处逐步撤销。

    当前,在部分省份,省联社驻地(市)办事处的改制工作,仍在推进,但步伐并不紧凑。纷议之中,最具问题性的,是办事处改制后,一线行社失却了与地市级政府沟通、对话的代言人。

    改革推开后,秉持着强化服务职能的宗旨,各省省级联社大多倾向于打造“小银行+大平台”的发展模式。通过该模式,既可以把成员行社打造成具有竞争活力的现代中小银行,又可以把省级联社打造成充满效力的管理和服务平台,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巨大的核心竞争力。

    但对于省级联社自身的转型问题,除了强化服务职能的监管部门要求外,目前依旧尚无明确的顶层设计。从各地省级联社的诉求来看,成立省级金融控股公司,或省级农商银行集团的意向较为强烈。毕竟,通过成立省一级的大型金融机构,不仅可以解决通过吸引一线行社注资入股的方式,理顺多年来蹩脚的股权倒置关系,而且,这种省内农金机构抱团取暖的方式,也可以增强抵御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日前,一则有关西安市城六区农信联社改制成立“秦农银行”获批的消息,在业界平台广为转载。有媒体报道称,“秦农银行”初期由西安市城六区农信社重组而成,随后陕西省将以秦农银行为平台,通过收购、参股或控股方式来整合全省100多家农信社和农商行,整合后总体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虽然后来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工作小组发布声明否认了上述说法,但该消息所引发的关注度,却反映出各省联社对转型破冰的期待。

猜想2015

“省级联社新模式”待解

    虽然省联社驻地(市)机构转型的步伐快慢不一,但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这颗启动省联社“去行政化”改革的先行棋子的前进方向,已是很难改变。

    下大功夫打造和完善“小银行+大平台”模式,将是各省联社的一大投入所在。毕竟,对大多数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自身人财物等条件有限,凭其自身力量,难以满足其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软硬件需求,尤其是电子科技方面的旺盛需求。

    在省级联社自身的转型问题上,2015年,将辖内成员行社联合起来,组建省一级的金融机构,依然会是不少省级联社的强烈诉求。然而,因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农信社的支农与脱农问题,而且还关切着多方利益的博弈。因而,实现“破冰”的征途,依旧会是“行路难”。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臧洪菊 胡莹洁 刘一凡)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