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要数中国的茶文化最为源远流长了。五千年前,神农氏在探究植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传说,茶祖吴理真种的茶两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脉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其上,凝结不散,谓曰仙茶。至此,茶,便成了中华普天之下人人倾心的仙物,更成了人们永不枯竭的精神享受。
中国茶是人与茶的文化。人们种茶、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就是茶文化一步一步弘扬传播的过程。中国的茶文化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的阶段。唐代煮茶、吃茶;宋代流行点茶,吹茶;明代泡茶、饮茶,流传至今。若说唐代追求的是茶之古典美,那么宋代追求的则是茶之浪漫美,明代追求的就是茶之自然美。这似乎又是茶自然回归的一个过程。
在我国,茶的品种极多,各色各样味道不一。如北京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的君山茶、武夷的岩茶、连云港的云雾茶、都匀的毛尖茶等。我最爱的还是产于家乡商洛山的绿茶,与其说是绿茶还不如说是野茶。因为家乡的茶叶都是从野外采来的。放进茶壶里煮,待水沸腾之后,便可倒出来喝,其味浓如良药。
泡一杯清茶,邀三两好友,外出游玩寻清欢,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悠悠闲闲地指点江山,题上几首打油诗,歌赋人生。即便是舍去高官厚禄,心愿也足矣。《宋词名篇的人生哲理》一书中说:“清欢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品味与享受,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情趣的珍惜,是在执著与放逐间,体味乃至创造人生的诗意。”或许善于茶道的人,更能体味人生,感受生活中的种种欢乐,更能珍惜生命的情趣。林清玄就在《清欢》一文中说:“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
最为惬意的当属静夜品茗了。万籁俱寂的子夜,泡一壶新茶,品袅袅清欢,耳际犹闻山涧叮咚,眼前如现野渡舟横,忘却俗世喧嚣,倾听灵魂声音。此时便有杜小山的“寒夜客来茶当酒”诗句在耳畔响起。天地悠悠,过客匆匆;红尘滚滚,苍生碌碌。曾几何时,因为世俗的喧哗与骚动,我们丧失了云淡风轻的心境,在追名逐利的马拉松赛道上昼夜兼程,一任友谊的大树叶落枝残。在这个闲情已成最昂贵奢侈品的时代,就让茶留住我们的友谊吧,约三两知己,偷得浮生半日闲,沏茶小坐,把盏聊天,举岁月之杯,品世味之茶,疗心灵之痛。
静夜品茗,我想起郑板桥“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的名联。禅茶一味,讲求感悟。喝茶,是提纯精神境界的心灵修炼,能涤荡俗念,使百骸通泰。
静夜品茗,我还会想起苏东坡的《浣溪纱》词:“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古人尚且知道觅得清欢,那我们去寻找清欢,也就是无可厚非的事了。
茶是大自然赐予红尘中人的特殊礼物。对于许多人来说,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享受。品茶是平释一种心情,如同欣赏一处风景,脚步匆匆的人是顾及不到两边的美丽的,也是来不及享受灿烂的阳光的。而留意的时候,却可以在任何的地方都接受到阳光,宛如博客的名字轻描淡写,其实一直生活在其中。
几千年的茶文化,芸芸红尘之人,寻觅茶的世界,也是在寻觅心灵的一方净土。茶,因养心方才养生。弘一法师在俗时,常常于西子湖畔品茶看书。当他驾鹤西去时,留下的是“悲欣交集”:这世界所有的至真至美都在你的内心。唐僧皎然曰:“茶也好,禅也好,应归于一处,原本茶之事,最重为德,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德清自然茶纯。”
如今的尘世,我们未必能真正看到青山绿水,听到虫喧鸟鸣,也未必能吃到没有被污染的水果和蔬菜。但是,红尘中,总有丝丝缕缕的茶香,安抚着众生的点滴幸福。只要我们有一颗纯真感恩之心,去细细品味身边的点点滴滴,清欢就会时刻围绕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作者单位:陕西省丹凤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