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花企业转型系列报道之一
落子全产业链布局

□ 本报记者 高瑞霞

 

编者按:

  在今冬的棉花产业分析会上,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在一定范围内价格的起起落落、市场的跌宕起伏都将是今后棉花产业发展的“新常态”。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启动,将受收储政策“庇护”3年的棉花企业重新推向市场,不再是“收了棉花就有地方卖”。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疲软、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竞争力。纺织企业开始纷纷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条转型升级。

  当前棉纺市场的新形势奏出了棉花企业转型的最强音。从本期开始,本版将从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拓展电商经营新模式、调整产品结构等三方面解析棉花企业转型之路。


     全球经济疲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料价格波动剧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压缩着行业利润,棉花企业一方面消化着产业链上游传导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国外原料和纺织品的残酷竞争,在内外市场的双重夹击下,如何做大做强企业,让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激烈的竞争不仅打破了棉花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也注入了新的思想。棉企开始打破陈规,不断探索新的生存模式。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棉企的集体思路。

因势利导完善全产业链

    2014年在众多棉企还在为生存发愁的时候,湖北景天棉花产业集团却逆市上扬。2014年前三个季度就实现销售36.13亿元,同比增长10.3%。这些都得益于集团全产业链的打造和完善。

    “现在,棉企已经到了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时候了。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使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能够未雨绸缪,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全产业链的打造上。在上游,我们建立数万亩基地,让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棉花原料;中下游,延伸织造、贸易等产业链环节,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还将棉花涨跌等市场信息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内部,提高了我们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景天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在上个世纪,湖北景天棉花产业集团还只是一个小型棉纺厂——国营吉来棉纺厂,后经多次改制,生存依旧举步维艰。2006年,来自浙江诸暨的浙江建培集团到天门投资,老总潘建培把企业的发展基地选在天门。随后,老棉纺厂一步步成长为省内的一流企业。秘诀在哪里?原来,从棉花收购、加工,到纺纱、织布,再到内销或纺织品出口,集团应市场而动,早已开始布局全产业链发展。

    在原料供应上,集团立足产棉区,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使优质棉花原料供应得到充分保障。在销售上,根据产品的特性,企业非常重视拓展海外市场。在2000年集团已在尼日利亚、贝宁、多哥等国家设立办事处和销售公司以及装配工厂,每年的纺织品出口都保持在3000万美元以上。不仅如此,前沿市场的动态尽在企业掌握之中,使企业得以正确地开发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

    而为了实现产值百亿元的产业梦想,自2006年以来集团生产每年以5万锭的速度扩大规模发展。生产规模、入库税金、就业人数每年以40%的涨幅增长。2011年起,企业又投资2.5亿元扩产上档,为下一步扩产50万锭的目标做好技术设备支持。2012年,集团已投资3亿元,新建3000台无梭织机的景天织造园,拉升棉花产业链条。同时,投资1.8亿元对侨乡分厂纺纱生产扩产15万锭,第一期5万锭已于2013年3月建成投产,第二期10万锭紧密纺高支纱技改扩规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2015年3月全面完工。这两个项目全面达产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

    与此同时,投资2.5亿元的景天高密织优质面料织布基地,现已完成厂房、仓库及道路、电力等配套建设,500台宽幅织布机于2014年9月投产,整个项目将于2015年全面完工。这样集团就形成了品种齐全、产业配套的发展格局,产值将会达到70亿元。

强本固基发展规模化生产

    对下游市场的掌握,需要以稳定、可靠而又品质适宜的原料供应为基础。于是,很多企业开始“自力更生”,一方面积极拓展下游市场,另一方面扩张基地,完善上游产业链。

    湖南省银华棉麻产业集团股份公司便是将产业链延伸到上游的企业之一。最初,银华棉麻的主营业务是收购加工,为了让棉花龙头企业掌握更多的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在2007年4月,企业把经营方向开始向上游延伸。企业不断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以收购加工基地为依托,通过棉农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多种形式向上游延伸,包括向种业延伸。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两个棉花专业合作社,其中湖南银华棉花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社员15000户。

    而按照“一业为主、多元发展、产业开发、品牌经营”的发展战略,银华集团以棉花生产、加工、物流、纺织、科研产业一体化开发为目标,采用“科企联合”、“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致力于优质棉产业开发建设。银华集团现有优质棉花生产基地20万亩、加工基地8个,年加工“银华”品牌棉5万吨,年经营棉花8—10万吨,占全省总产的40%,销售收入近10亿元。

    在棉企产业链条扩张中,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棉企在升级补链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比如,规范化的棉花订单生产才几万亩、加工企业技术还不够先进、由于环保原因产业链在印染环节还有关键缺失等。虽然完善全产业链是很多棉企的共识,但是,升级补链依旧任重而道远。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向上游延伸并不是盲目的扩张规模,应该紧抓国家政策、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将棉花产业向上游延伸,对棉花进行规模化生产,并依市而动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