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陕西供销企业集团会议室内人声鼎沸,当上海三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妍芳介绍完上海展会的具体情况后,各市县的数十家参会企业和联合社的代表纷纷表示,只要是供销合作社组织的活动,无论在哪里搞展会,他们都愿意参加,甚至有不少企业为了确保参展名额,当场就签订了参展意愿书。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陈纯山说,这种争相参与的景象已经很久都没见到过了,这说明供销合作社找准了解决农民卖难、市民买难的“金钥匙”,得到农民的信赖,而这份信赖是源于供销合作社“人”的转变。
以前,由于陕西省社机关干部基本不流动和长期缺乏主营业务等原因,系统内为农服务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将转变作风与生存发展并举,在强化基层专业合作社、培育并发展社有企业的同时,更注重对职工素质的培养,通过人事制度的创新改革,激发了内在活力,使全系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服务“三农”的主观意识深入人心,获得系统内外的一致好评。
创新人事体制
激活行业协会服务功能
2014年9月下旬,西安市西七路尚平社区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家门口建起了陕西名、优、特农产品一条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全省各地的特产,为生活提供了不小的便利。这是陕西省农产品流通协会在转变体制后服务“三农”的一次有力尝试。
过去,陕西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弱、服务行业的手段单一,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为了完全释放潜力,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及协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对主管的8个行业协会的组织体制进行理顺并创新。
陈纯山介绍,在创新组织体系过程中,省社将协会会长由原来厅级领导担任变为直属企事业负责人担任,提升了协会对企业的号召力和对行业的影响力,同时成立行业协会管理办公室,对协会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行业服务功能;在展会、对外交流等活动中,注重发挥协会的作用,重点突出协会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
组织体系的创新激活了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2014年杨凌农高会期间,陕西省供销合作社的行业协会依托这个全国性平台,协调为供销合作社的企业和合作社联合社等设立展示专区。此外,还成功举办丝绸之路供销合作社“一县一品”展销会,收到良好效果。
“协会发挥服务行业的优势,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开拓市场,解决会员遇到的难题,这在以前是根本办不到的!”陕西省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李战告诉记者。转变组织体系后,协会又活了起来,2014年协会组织会员单位30多家、300多种产品参会展销,同时积极为协会成员单位牵线搭桥,提供平台,先后组织榆林、阎良、渭南、靖边等会员单位到隆顺和街坊集市等卖场调研考察销售情况,将30余种名优产品推荐进入大中型超市和社区销售。
陕西省茶叶协会秘书长豆宁认为,组织体系的创新为协会和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协会会长交由直属企业负责人担任,避免了外行指挥内行的尴尬,协会行政束缚日益减弱,更加贴近市场,有益于行业的发展。目前,陕西省茶业协会在西安市永松路打造了秦茶一条街。“秦茶”品牌连锁店由陕西省茶业协会牵头,汉中、安康、商洛、咸阳等陕西四个重点产茶市的10多家龙头茶企共同建立,将聚合陕西茶叶企业力量,抱团闯市场,以永不落幕的茶博会形式,让市民更方便地感受陕茶魅力,享受购买优质陕西茶的一站式服务。未来3到5年时间,茶叶协会将联合陕西茶叶企业开设50家以上秦茶品牌连锁店,通过连锁店这种销售终端,进一步提高陕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转变用人机制
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
协会的组织创新只是陕西省社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方面,为了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机关人员的岗位安排尽可能做到干部综合素质、个人意愿与岗位需要相适应,做到人尽其才、人岗匹配,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在省直机关内全面开展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旧的任命制度,引入新的竞争机制,彻底改变了供销合作社过去慵懒的作风。
“省社党组通过对人事的大胆改革、放权,形成了一套新的干部选拔机制,获得了实效。”陈纯山说,省社在机关干部中开展自报志愿、双向选岗,机关处级以下干部实行自报3个志愿、交流轮岗,45名处以下干部参与选岗,其中有41人按个人第一志愿轮岗上岗,4人按第二、第三志愿轮岗上岗,随后进行的满意率测评,满意率100%。此外,省社创新用人机制,在省社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间实行干部三方双向交流,在自报志愿的基础上,选派了9名机关干部赴企业、学校任职,探索了机关干部下企业、学校交流任职的用人路子,激发了干事兴业的活力和动力。
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这是陕西省社人事改革的核心。供销企业集团组建后,省社党组积极为集团配备高素质人员,通过政府选派、省社机关选调、从直属企事业单位选拔,使10名懂管理、有经验、事业心强的同志进入集团工作。为加强集团党建工作,省社批准成立7名同志组成的供销集团党委。通过这些举措,供销集团经营呈现良好势头,截至2014年,集团销售收入11.2亿元,利润4247万元,与2013年省社直属企业相比分别增长了90.8%、1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