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平台。供销合作社如果不为‘三农’服务,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2.我很佩服为华西村奋斗一生的吴仁宝。我也想和他一样,为供销合作社奋斗到85岁。生,是供销人;死,不灭供销魂。
刘庚泰,1985年毅然放弃在昆明的好日子,回到老家巍山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自此投身供销合作事业达30年。1989年他所在的大仓供销合作社因历史原因,加之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此外,还被银行冻结资金账户,深陷困境,刘庚泰临危受命挑起重生大仓供销合作社的重担。他认定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开始了艰辛的发展之路,使大仓供销合作社成为凝聚全体职工的“连心社”。骄人的成绩没有令刘庚泰止步,为供销合作事业干到85岁,成为“供销吴仁宝”带领大仓供销合作社一往无前是他的愿望所在。
在红河的源头,有这样一个供销合作社,它接待过联合国劳工组织官员、少数民族地区合作经济组织专家侯赛因·波拉特的实地考察。而在这个供销合作社有这样一个人,被供销合作社老社员称为“救世主”。这个合作社就是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仓供销合作社,而这个人就是是大仓供销合作社的主任刘庚泰。
不舍乡情 删华就素为供销
巍山县是以彝族、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唐代南诏国的发源地和故都,这里的人们保留着少数民族的热情和浓厚的寻根文化。刘庚泰就是土生土长的巍山人。1984年,29岁的刘庚泰回到了老家。那时他在昆明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薪水足够全家过上舒适的日子。然而,对巍山的感情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
当时的刘庚泰因为是从昆明回到巍山,加上自身学冶金专业且学历不低,他收到了巍山很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这其中不乏光鲜亮丽的好单位。然而刘庚泰却在其中选择了供销合作社。当时的供销合作社虽然运营情况还不错,但却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我是供销合作社家属,我的母亲就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供销合作社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刘庚泰说道。
直面困境 勇闯新路敢为先
凭借着年轻人的闯劲和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热情,刘庚泰在供销合作社干出了不错的成绩。1989年,他被推选为大仓供销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但那时大仓供销合作社已没有门庭若市的门店、也没有殷殷屯屯的物资,留下的只有烂房子和退休老员工。除此之外,由于社有企业资不抵债,还被农业银行冻结了账户资金,并受到罚息50%的制裁。
面对满目疮痍、举步维艰的局面,大仓供销合作社能否生存?全体干部职工的命运将如何?是在痛苦中奋起,还是在叹息中消亡?残酷现实提出了严峻的命题。面对这样的重担,三十几岁的刘庚泰毅然地将它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如何解决被冻结的账户资金是当时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为此刘庚泰频繁地奔走于县里的各个单位。他不知道跑了多少个单位、不知道进了多少个办公室,最后终于说动巍山县时任县长为大仓供销合作社作担保,才将供销合作社的资金解冻,让大仓供销合作社恢复正常运营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巍山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人安于现状、思想守旧。作为巍山人刘庚泰深知这一点,他认为“改革必生,守旧必死”。“若不乘着当时改革的东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地扭转机制,即使有了资金,供销合作社的企业还是难以生存。”刘庚泰说。自此,他便在大仓供销合作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91年,刘庚泰制定了“以人为中心管理”的责任制方案,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出能进”“打破铁饭碗、铁工资”,竞争上岗,并将原来的工资档案保存,推行活工资、工资挂任务、奖金挂利润、超利润基数分成的分配制度改革。在经营上,推行厂商联营、商商联营、外引内联;在工业日用品经营上,实行联购分销、农产品分购联销、部分商品为农民代购代销。“这些改革,放在现在是不足为奇,但是当时我是冒着政治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来干的,压力特别大。”刘庚泰回忆到。精简员工、停薪留职、打破铁饭碗,这些举措对于当时的社员们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当时也有不少人找到刘庚泰家里不肯走,要他给一个交待。然而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刘庚泰的改革还是艰难地进行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一年的大胆改革,1991年大仓供销合作社购、销、利、税及广大干部职工收入与上年相比翻了一番,实现利润5万多元,大仓供销合作社迈出了发展第一步。供销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更新,改革步伐更加轻快了。此后,大仓供销合作社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3年翻一番的好业绩,这也为1998年的全面改制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物质基础。
服务“三农” 拓展空间谋发展
刘庚泰经历了24年供销合作社变革的全部过程,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深知供销合作社的主阵地在农村,在大仓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也一直是与服务“三农”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是我们大仓供销合作社的宗旨,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平台。供销合作社如果不为‘三农’服务,就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刘庚泰说。
供销合作社坚持按期召开董事会、监事会,听取农民群众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将每年的工作报告形成书面材料,发给股东、社员代表、村委会和职工,接受股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1999年开春,刘庚泰带着供销合作社的骨干到各乡镇了解“三农”实情。他发现大部分农民,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的农民生活太辛苦、太困难,根本不会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对此,刘庚泰立即召开了董事会,决定科技下乡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科学种田、合理施肥、科学用药,并开展了化肥赊销业务。近几年来,大仓供销合作社累计赊销化肥达2.2万吨。
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刘庚泰还积极扩大供销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拓展新的销售平台,不仅与浙江等地的厂商合作联手闯市场,而且还投资300多万元对商业大楼进行了改造装修。敞开大门,与缅甸密支那珠宝玉石加工厂联合,让外资企业到供销合作社开店经营珠宝玉石商品。
在刘庚泰的带领下,大仓供销合作社以优秀的人文理念、先进的管理方式、良好的经营环境、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展现于红河岸边、南诏国故里,为中国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刘庚泰说:“我很佩服为华西村奋斗一生的吴仁宝。我也想和他一样,为供销合作社奋斗到85岁。生,是供销人;死,不灭供销魂。”这就是刘庚泰,一个对家乡充满依恋、对供销合作社充满激情的供销合作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