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2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窗花记忆

□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唐山办事处 贾有利

 

    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时都要剪窗花。

    一进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街头巷尾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气氛。过了二十三小年,乡亲们开始扫房,将宅子里的房屋摆设清扫一新,板柜家具擦拭干净,取“辞旧迎新”之意。扫完房,人们会将旧的窗户纸撕下来,然后在灶间打点糨糊,从村里小卖铺买来几张雪白的新窗纸,张贴在窗户框上,顿时整个屋子都显得亮堂了许多,当然新窗户上还要贴幅窗花。

    每年快过年时,我都住在奶奶家。奶奶将屋子扫过贴上新窗纸后,便戴上老花镜,将叠好的红纸用剪刀剪成一个个美丽的图案。有时是一对回头嬉戏的喜鹊,有时是一枝傲雪怒放的腊梅,有时是一幅充满节日气氛的红福字,有时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动物生肖。在我眼里,奶奶手中的剪刀是那样的神奇,轻轻巧巧,上下翻舞间,红红的纸屑悄然跌落于席上,一个个神奇的事物就此在奶奶的手中诞生了。我将奶奶剪好的窗花展开在手心上仔细地端详,感叹着奶奶剪纸技艺的精妙,也撒娇让她再为我剪一只可爱的小猫或者小狗等动物。奶奶将剪好的窗花用手轻轻抚摸平整,然后细心地粘上糨糊,小心翼翼地贴在雪白的窗户格子中间,色彩明亮的红窗花与朴素洁白的窗纸形成了鲜明对比,顿时为这个陈旧的宅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情趣。

    奶奶的手巧是远近闻名的,所以一到腊月根儿,到她院子里来求剪纸的街坊邻居便络绎不绝,奶奶总是笑呵呵地有求必应。婶子大娘们一边坐在热炕头上热闹地拉话,一边看奶奶剪窗花,欢声笑语与温暖乡情荡满了这个普通寻常的农家小院,连房前黑枣树上的麻雀都被惊得扑楞着翅膀飞得老远。

    腊月里,赶集采买年货是必不可少的。集市离村庄有七八里路远。东边的太阳刚冒出嘴儿来,明亮的光线还没暖和人们的脸,马路上赶集的人已多了起来。乡下的冬天特别冷,人们或赶车或骑自行车,身上穿得厚厚的,一打招呼热气都凝成了白雾,可人们内心却是火热欣喜的。到了集市上,处处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各色年货琳琅满目,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小孩子们当然最关心的是好吃的和新衣服,拉着大人们的手东看西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大人们则不急不忙一样一样地问价,货比三家,半天下来,大包小包地拎了满手。

    街口上也有卖窗花的。卖窗花的推着自行车,后架上绑扎着一方木板,木板上镶着绒布和镜框,一幅幅剪得精巧细致、颜色鲜艳的窗花用别针别在绒布上。窗花艺人卖的一般是雕刻出的窗花,所以工艺更为复杂,制出的窗花非常精美,线条细腻、形象逼真、花样繁多,有历史人物,有花鸟虫鱼,有梅兰竹菊,有喜庆吉祥的事物等。一幅幅镂空的窗花根据不同的事物涂上不同的色彩,五颜六色,喜庆异常,仿佛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引得周围的人赞叹不绝。那时的窗花不是很贵,线条简单点的一两角钱,繁杂些的三五角钱,人们在赶完集后顺便都会再带上两幅,贴在自家的窗纸或是玻璃上,于是家里的年味儿便又浓了几分。

    自打奶奶离世之后,家里就很少贴手工窗花了,而且随着乡村经济的逐渐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大多数人家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窗户上镶的都是玻璃,不用再糊窗户纸了,所以人们也渐渐地不再贴手工窗花,取而代之的是那种机器统一压制的形态各异的塑料窗花,集市上窗花的艺人便也消失了。

    窗花,是旧时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真挚表达,也是内心喜悦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成为了那个艰难困苦岁月里人们心中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