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现代物流的时间比中国要长些,他们对中国物流发展发挥了引导传播的积极作用,比如“物流”两个字就是从日本直接学来的。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较,日本物流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如今,他们凭借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方式等,尤其是很好地降低和控制了物流成本费用,成为世界物流领域先进国家,是我国物流从业者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日本物流行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关注成本,是日本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在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看看日本物流成本水平具体如何,日本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又做了哪些变革?
物流成本占比低。在国际上,通常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的发展水平,用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来衡量行业的物流发展水平。201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上年基本持平。有关权威报告指出,这一比率高于日本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与日本这样的物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成本比率明显偏高。
从日本物流行业的数据来看,从1995年到2003年,日本物流全行业的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逐步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而后从2003年以来,维持在5%左右的稳定水平。而美国在2012年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数据为7.87%,2013年企业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的比重为8.41%,高于日本且呈现上升趋势。
从制造行业来看,2013年,日本陶瓷、土石、玻璃、水泥这类行业的物流成本占产品销售额比重最高,为8.69%;排在第二位的是需要通过冷链运输的食品行业,比重为8.57%;可以常温运输的食品行业比重为6.01%。
进一步分析具体的物流成本构成,以卡车运输为例,从日本国土交通省自动车局和全日本卡车协会在2011年的调查数据来看,运输人工费用占比高达45.9%,考虑这一数据形成的原因:其一,日本的人工成本费用普遍较高;其二,非人工的成本已经尽可能地被压缩了。
从自动化和信息系统提升。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企业的生产量和销售量激增,导致了物流量的激增。不仅如此,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升,企业人工成本上涨。为了缓解这两大问题,日本物流行业在这一时期采用通过增加机械化,提升物流处理能力,减少人工。立体自动化仓库正是在此时出现,实现仓库高层空间的合理化运用,以及实现自动化存取货物。如今,立体化仓库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日本迅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的立体化仓库从制造业,开始遍及农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物流的自动化得到了广泛应用。
除了自动化设备之外,日本物流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信息系统来提升效率。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终结,物流量开始稳定下来,提升物流处理能力的需求也相对变弱。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物流行业开始注重提升物流的效率。随着物流信息网络开始飞速发展,将各个网点以及生产、销售等各个相关部门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了实时在线的物流信息处理和交互,大幅提升了效率。导入信息系统,从短期来看,是增加了导入和维护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节省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问题引发的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物流行业的信息系统就逐步趋于完善。
(解健)